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迎军就本次对口协商调研情况作说明

2023-06-28 15:18:58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储能技术和产业作为新能源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和未来产业,备受关注、发展迅速。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但我省储能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5月至6月,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由杨冠军副主席带队,赴西安、榆林、安康、商洛多家企业及湖南省进行了考察调研。...

记者 杜静波 摄

  6月28日下午,省政协召开“加快推进我省储能产业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迎军就本次对口协商调研情况作说明:

  储能技术和产业作为新能源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和未来产业,备受关注、发展迅速。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但我省储能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5月至6月,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由杨冠军副主席带队,赴西安、榆林、安康、商洛多家企业及湖南省进行了考察调研。

  一、我省储能产业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着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储能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

  (一)产业资源丰富。巩固抽水蓄能的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资源。陕北榆林地区盐矿资源位居全国前列,盐穴储气库为压缩空气储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原镁产量位居全国第1位,为固态镁基氢储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陕南商洛、安康地区钒矿资源位居全国第7位,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产业门类较齐全。陕鼓集团在压缩空气储能关键设备压缩机组、膨胀机组、储换热上行业领先。陕西有色集团、陕西华银科技公司具备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生产能力。陕煤集团布局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池电芯研发生产。西安奇点能源具备锂电池系统集成生产能力,在储能能量管理系统(EMS)和电池管理系统(BMS)全国领先。

  (三)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新增国家级、省部级储能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国合基地等研发机构超过70个。储能领域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2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

  (四)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抽水蓄能方面,我省13个抽蓄电站已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装机容量1675万千瓦,位列西部地区第二、全国第五,总投资超1000亿,建设期可带动就业2万人,运行期每年税收超16亿。新型储能方面,已规划建设共享储能电站16座,共计约100万千瓦(2小时),预计2023年底并网。国网陕西公司安塞70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我省储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20年以来,我国储能行业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我省储能产业发展具有资源、科研、应用场景优势,项目规划工作比较扎实,但开工建设进度不快,项目规模、产业规模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产业顶层设计不完善。我省储能产业目前暂未形成完善的顶层规划和管理机制。一是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定位不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未得到体现。二是发展路径、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不明晰。省市间、各市间、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不足,未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三是保障措施不到位,配套政策引导力量不明显,没有形成系统合力。

  (二)产学研用结合不足。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众多,研发实力雄厚。已建有储能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国合基地等研发机构超过7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6个,省部级平台52个;含院士在内的从事储能相关研究的高水平专家学者超过20人,在储能产业细分领域均有优势单位。但是科研成果转化较少,针对“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集中突破不足,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结合不紧密,相关研发成果难以契合企业需求。

  (三)产业链缺链短链突出。我省储能产业在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领域均有一定布局,但未形成链条化、集群化优势,整体竞争力不强。压缩空气储能在膨胀机、压缩机方面有一定基础,但下游系统集成不强。锂电池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下游电池集成组装,缺乏上游正负极材料、中游电芯生产企业。氢储能在中游电解制氢装备有一定基础,但氢燃料电池电堆、双极板、催化剂、膜电极、空压机、质子交换膜等关键零部件尚未布局。

  (四)龙头企业引领效应不强。其他先进省份均有龙头企业牵头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在新兴产业培育期充分发挥资金、资源、研发、产业化、工程化、组织、管理、运营、推广等方面的优势。我省储能产业除隆基氢能在电解槽装备领域,陕鼓集团在压缩空气储能成套装备领域有一定优势,其余企业规模较小,优势不明显,龙头骨干企业不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显著。

  (五)规划项目进展缓慢。预计到2030年,全省储能装机需求约120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需求约500万千瓦。市场潜力较大,但目前新兴储能项目投资及回报机制不清晰,储能成本无法有效疏导,投资“外热内冷”,已规划建设100万千瓦电站项目进度较慢,市场投资主体存在抢占指标观望现象。

  三、湖南等省发展储能产业的做法启示

  上海、广东、江苏、湖南等地都把储能作为对新能源应用的关键未来产业重点推动,经验和做法值得我省学习借鉴。

  (一)高度重视产业顶层设计。从考察调研情况看,湖南省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完善的顶层设计,发展总体思路明确,特色鲜明,格局清晰。设有先进储能材料及动力电池重点产业链,建立了省级领导联系产业链工作机制,印发《湖南省先进储能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发展路径上,着力深耕电化学储能细分领域,依托先进电池材料和电池集成先发优势重点突破,做优做强,“以点连链,扩链成群”,形成了从锂盐、正负极材料、电芯、储能系统到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等链条完整、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在产业布局上,根据各市产业优势,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形成以长沙为核心,以株洲、湘潭、娄底、常德、永州、益阳等多点协同发展的“一核多点”产业格局。

  (二)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及产学研用结合。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科研创新能力是第一核心竞争力。湖南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储能产业发展,围绕新型储能“卡脖子”技术,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攻关,依托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基础支撑,孵化出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同时相关企业又将关键技术应用在示范项目中反哺科研,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用氛围。中南大学培养了比亚迪、科力远、容百科技等一批上市企业的创始人和大批行业科技人才,长沙矿冶院孵化了一批行业领先企业。

  (三)高度重视优势企业培育。湖南省实施“领军能力建设行动”,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巩固和强化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按照培育一批、备用一批、引进一批的原则,将细分领域的优势企业打造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拥有五家百亿企业及一批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骨干企业。

  (四)高度重视产业政策支持。省市协同制定支持产业发展财税政策,助推产业快速发展。长沙市发布了《长沙市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支持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每年设立5000万元的先进储能材料专项资金,后续还将推出60亿元规模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基金等产业扶持政策。郴州市出台了《郴州市加快电池产业发展打造“电池之都”实施方案》《郴州市电池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2)》

  四、促进我省储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对能源电力发展作出了系统阐述,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再次重点阐述储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作用。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具备成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发展潜力。为此建议:

  (一)强化储能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储能产业建设,涉及能源、电力、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多个行业,统筹、协调量大,推进工作复杂,需要多部门协作。要学习借鉴湖南、山东、广东等省区经验。一是纳入重点产业链,建立省级领导包抓制度。将储能产业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链,由省级领导牵头包抓。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统一指挥,省市协同统筹推进。二是建立工作专班,制定产业规划。由省发改、科技、工信、财政、国资委等多部门组成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储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分解分步实施方案,厘清发展路径、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三是建立全面政策保障体系。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出台覆盖资金支持、人才保障、企业招引、项目示范等全方位政策,为加快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快推进储能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推进转型发展,归根结底得依靠科技创新。一是聚焦难点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采取“揭榜挂帅”机制,聚焦定期发布储能产业“卡脖子”共性技术难题,集中突破。争取建设全钒液流国家创新中心。二是充分发挥秦创原平台作用。加力加速融入秦创原,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共同推进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及设备突破。三是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对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项目给予奖励,对科研成果、专利成果转化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三)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中国西部储能产业发展高地。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体系。一是组织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组成产业联盟。紧盯目标企业,开展定向招商、填空招商和点对点招商,加强产业链配套。针对产业链“短链”“细链”等问题,鼓励我省产业链企业通过投资(参股)、并购、重组、外包服务等方式获得先进适用技术。共享产业发展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同发展。二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举办产业博览会、技术路演等活动,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金融机构等众多机构参会,促进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打造我省储能产业新名片。三是探索陕西差异化储能发展路径,聚焦我省长时储能技术。利用省内企业厚实的技术基础、丰富的钒矿资源、废弃矿井资源以及陕南丰富的水电资源等,因地制宜建设储能项目,加快对现有的成熟储能产业的积极推进,进一步摸排抽水储能扩容建设底数,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库容,做大做强压缩空气储能装备制造业,以打造氢能领域头部企业为抓手,推动我省氢储能产业发展。创新开展应用场景项目示范工作,将其列入省碳达峰、碳中和重点试点项目,相关部门加强协作,推动项目上中下游技术、资金、政策等各方面资源对接畅通,确保工程进度。四是鼓励各市发展储能产业园区。为落户企业提供“拎包入住”服务,吸引头部企业落地重大项目,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努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四)制定合理补偿机制,激励市场需求。一是研究需求侧响应奖励措施,合理拉大峰谷电价差,提高储能项目的经营效益,以盈利空间激励用户侧自发配储,带动上游产业发展;二是加快建设电力现货市场及辅助服务市场,明确源网荷各侧储能市场主体定位,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和投资备案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促进企业获得合理收益。三是推动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探索将电网替代型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独立储能电站向电网送电的,其相应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五)优化要素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新兴产业的培育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钒液流电池储能等产业化初期领域,需要资金、土地等方面要素保障。一是在统筹整合重点产业链发展、基本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等财政资金基础上,设立储能产业专项资金,集中支持先进储能材料、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应用、新型储能电站建设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将储能产业建设资金纳入各级政府地方财政预算,引导相关创新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储能产业领域倾斜。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创投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设立我省新能源产业链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为企业补血造血。四是优化储能项目备案或单项审批手续办理。对于先进储能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市、县政府负责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用地指标,并予以优先保障。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刘迎军 对口协商 调研情况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