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 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榆林市在乡村振兴领域也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在今年的榆林两会上,乡村振兴再次成为很多委员关心关注的重点话题。
孙虎生:盘活沿黄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经过调研分析,全市沿黄区域产业发展中,在产业规划、整体推进、重点把向、融合发展、融资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今年两会上,榆林市政协委员、绥德政协主席孙虎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沿黄产业发展上。
榆林境内的黄河干流全长约389公里,红枣产业是榆林市沿黄地区农业重要产业之一,黄河沿岸几乎全部被优质红枣林覆盖。
据统计,榆林市沿黄六县市红枣保存面积180万亩,正常年景可产优质红枣50万吨,产值约26亿元,占到全市林业总产值四分之一,也是沿黄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近年来因收获季雨水霉变果实,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牌效益低,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失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红枣产业产值仍在较低水平,枣农务枣积极性变差。
孙虎生委员认为应该加大对沿黄产业带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全市沿黄区域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凸显“一红一黄一绿”(红枣+黄河+绿色综合农业)产业元素,打造全市沿黄现代特色经济带。
“沿黄区域传统红枣产业基础厚实,红枣林还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有效屏障,充分开发红枣的食用价值以及红枣林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大有文章可做”。孙虎生建议在做强红枣产业的同时,引领全市沿黄区域“农文游”(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市全域旅游,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市上牵头,相关县市配合,推动规划落地落实见效,引领加快全市沿黄区域高质量发展。
杨明:多元聚集振兴山地苹果产业
榆林市长城以南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该区域具有生产山地苹果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具备优质苹果生产的7项主要生态指标,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是中国山地苹果的核心产地。
“目前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县区对山地苹果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思想不统一,再就是布局不尽合理,主栽品种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明一直关注榆林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今年他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扶持山地苹果产业助推南部山区乡村振兴的提案。
杨明委员建议:全市要统一思想,做精做优做强苹果产业的战略定力,持续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要政府引导、科技引领,打造一批高质高效示范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标志性成果。
杨明认为苹果产业是推动榆林市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未来五年,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必将成为南部山区从业人员最多、覆盖面最广、带动效益最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寇冬华:引进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
“榆林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制约的瓶颈亟待解决。”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榆林华升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寇冬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村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现象凸显;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深加工等新业态的发展,日益凸显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欠缺,急需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类的人才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寇冬华建议,在发现和使用农村人才的问题上,眼睛不能只盯着外面的世界,还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上去发现人才,培养“本土能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建立积极有效的各学历层次人才招录政策,落实引进人才的住房、户口问题,为培养农业经营、农业生产、农业销售等高端人才而积蓄力量。对于技能人才、工匠人才建立激励机制,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向中高层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重要岗位后备人才等方向培养。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