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榆林市政协“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专题视察协商活动侧记

2022-10-03 11:17:24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建设是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如何提升?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创新平台的优势如何显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建设是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如何提升?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创新平台的优势如何显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

  带着这些问题,9月30日,榆林市政协副主席、市卫健委主任高怀和带领视察组,就“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专题视察,并召开协商座谈会,共商破解难点、堵点和困点之策,协力下好“创新”这盘大棋。

  据了解,榆林科技创新工作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统领科技事业、统筹科技资源、统一科技行动。2021年,榆林在R&D投入、科技型企业培育等方面成效显著,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日益增加,全市研发投入费用上报入库数据突破35亿元,“科小”入库和“高企”认定两项增长率分别为60.42%和54.88%,均为全省第一。截至2022年7月,榆林“科小”已入库436家,待公示77家,“高企”已认定31家,待公示24家,累计达到134家。

  从“秦创原”孵化基地到国家能源化工集团和华航能源有限公司两家代表企业,视察组一路看下来,感慨良多。视察组认为,目前,榆林秦创原“一原两地多区”整体框架已基本成型,“1+N”政策体系已初步构建,创新平台建设也初见成效,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科技研发经费快速增长,全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激发,榆林科技创新工作在企业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效。

  “大多数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不强,没有建立独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微不足道。”视察中,视察组发现,全市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环境不优;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与投入分散并存,县市区、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人才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并存,领军人才缺乏;创新平台总量不足与使用效率不高并存,高水平平台不多;成果总量不足与转化率低并存,能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成果数量少……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协商座谈会上,相关部门就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市科技局局长孟春伟表示,各县市区重点关注发改工作,虽然申请冠名了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但大部分县市区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杨雪梅直言不讳地指出,榆林企业普遍不重视研发投入,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仅为0.71%,研发投入排名长期处于全省末位。从产业结构上看,榆林科技创新的产出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而制造业在全市产业结构中占比较低,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9.64%。此外,市财政局、榆神工业区管委会结合工作实际,就相关情况作了介绍。

  随后,参会的委员、专家及企业代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

  “企业科协是党委政府联系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市政协常委、市科协主席许锐表示,市科协将联合市国资委,利用2至3年的时间,力争在市国资委联系的企业中实现科协组织全覆盖。他建议,要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体制。”市政协委员、市国资委副主任张剑建议,要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国有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科研人员退休待遇,鼓励技术人员到一线工作,调整科技奖励类别,并调整奖励力度,鼓励核心技术创新,重奖突出贡献人才等。同时,还要优化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提高设计和工程化投资比,重视对R&D的管理,加快R&D成果的商业化过程。

  市政协委员、科创新城建设管委会副主任孟江认为,中小企业与平台中的科研院所、机构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充分应用。他建议,要强化中小企业科技研发的主体地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定期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积极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无缝连接”。

  “加强加快能源化工产业领域科技创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就是种子,产业链接续就是土壤,创新链布局就是方法。”市政协委员李帆、郭世平、王振中和闫龙、董芳儒两位专家教授认为,榆林要加强能源化工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他们建议,要加强政府科技创新的主体引导作用,成立专门协调、服务、管理机构,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宣传力度;加大对能源化工领域精、特、专高端煤化工产品的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根据实际需求接续产业链,避免与周边鄂尔多斯、宁东等地同质化发展;制定财政+政策引导的创新模式,成立创投基金,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企业如何争取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是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而人才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力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来激发。会上,大家一致建议,希望政府做好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安排, 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与其他领域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推进人才制度更加完善。(记者 许鹏 通讯员 张少华)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榆林市政协 科技创新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