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民以食为天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
也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
3月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
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
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
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种源自主可控
5月31日,围绕“推进种业产业发展”议题,省政协将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在这个全国夏收大幕陆续开启的时间点,这场会议的召开可谓恰逢其时。
据悉,本次月度协商座谈会由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承办。会上,还将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紧扣议题协商建言。
为助推我省种业产业发展
围绕“推进种业产业发展”
月度协商议题
省政协做了大量
扎实细致的准备工作
调研、考察、征集材料
3月份以来,省政协副主席魏增军带领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围绕“推进种业产业发展”议题,深入咸阳市、杨凌示范区开展专题调研,赴海南省考察学习,征集会议交流材料43篇。
4月6日至8日,省政协副主席魏增军带领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部分委员、专家,赴咸阳市、杨凌示范区围绕“推进种业产业发展”议题开展调研。
从调研结果看
我省做了哪些改革和努力?
取得了哪些成就?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
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工作
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
推动我省种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集聚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
使种业成为了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
01
我省种业创造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我省农作物育种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创造了数十项全国第一或世界领先的成绩。我省成为世界最大的奶山羊集中产区和我国优良奶山羊品种的发源地,成为全国苹果、猕猴桃产业第一大省。
02
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杨凌示范区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打造旱区种业“硅谷”,加快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农牧良种集散地。目前已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种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种业)、陕西省作物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农作物育种创新联合体。组建成立了种业、果业、农业智能装备等多个产业创新中心并已投入运行。
03
种子企业为良种繁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省有逾百家持证种子企业开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先正达全球作物育种技术中心落户杨凌,荣华种业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业企业阵型名单,秦丰种业兼并重组,种业企业聚集度和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虽然近年来我省种业产业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省政协在调研过程中
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种业组织管理体系亟待健全
杨凌示范区发挥省部共建作用还有很大空间,各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不够,存在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问题。此外,国家农科院与省农科院业务联系不畅,市县农科院所“育繁推”职能缺乏强有力行政组织协调。
二、种业投入保障水平有待提升
金融支持种业发展的有效性仍显不足,种子企业抵押担保物范围较小,贷款额度低且利率偏高,贷款期限与种子行业周期性不匹配,种子收购时短期流动资金无法得到有效满足,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有限,种业保险和再保险发展滞后,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三、种业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不足
育种基础理论研究仍显薄弱。育种科研人员流失,种业创新型人才缺乏,科研项目实施机制与育种长周期性特点不适应,产学研分割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我省还没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基因)保护库,对种质资源特性的深入挖掘和全面客观评价不足。林草种质资源家底不清,资源收集保存精准鉴定及开发利用工作滞后。
四、企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不足
我省种业企业“多、小、散、弱”,目前全省仍无一家国家级(A证)“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很少,市场化育种体系薄弱,生物育种技术应用不足,育成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
粮为社稷之本
种是粮食之基
一粒种子
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解决好种子问题
瞄准的是
14亿中国人的超大内需市场
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调研组提出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5月31日,敬请关注
省政协“推进种业产业发展”
月度协商座谈会!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