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根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正在召开的榆林市两会上,榆林市政协委员、李雄飞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做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关工作上。
他认为,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仍普遍存在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少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村农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产业链,农民增收缺乏后劲;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特色产业存在规模小、特色不突出、销售难等问题。
“产业发展根源问题得不到改善,农民无法提高收入,榆林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任重道远”。李雄飞委员建议,一是对当地土地平整、改良土壤、生态防护、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提质增效,并进行农村排污管道改造、庭前屋后整治、道路亮化美化、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产业,打造农特产品,推动农产品品牌统一发展,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三是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壮大产业基础。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样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构建村集体经济、一般农户、脱贫户入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丰富创收形式,提升农民幸福感与满足感。(记者 许鹏)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