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故里来了“新村民”——渭南市临渭区政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小记

2021-05-25 09:28:30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5月16日至17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约文献辑考及乡约文化与当代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研究”专家组一行,到渭南市临渭区考察乡约文化及乡村振兴工作,并召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座谈会。...

  □ 记者 樊星

  5月16日至17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约文献辑考及乡约文化与当代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研究”专家组一行,到渭南市临渭区考察乡约文化及乡村振兴工作,并召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座谈会。临渭区委书记刘宝琳为十位专家教授颁发“乡村振兴新村民”证书,感谢他们让“乡村振兴”有了来自临渭的新实践,希望他们多为临渭区发展献计出力。

  为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吸引更多人为基层乡村施展才华,营造“最美乡愁”现代新农村,临渭区政协通过多方调研,决定以传统文化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邀请专家教授来临渭实地考察,聘请国内知名学者为全区人才智库专家,让“大咖”“智囊”为临渭区乡村振兴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专家学者深入下邽镇西关村、渭南葡萄产业园实地调研乡约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就传统文化与当代乡村治理进行探讨交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多所著名高校的14位专家学者走进乡村,与村书记谈乡约,与镇干部“谝”村史,在临渭区文史馆共同植下同心林。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与社会科学部编审柯锦华,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董平,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魏冬等十余位知名学者,围绕“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总结全国各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经验,提出了充分利用宝贵文化资源的探索性思路,并和参会人员就乡村振兴展开互动。

  “一个家庭里年轻人更有话语权,支撑话语权的不再是传统伦理,而是经济。”柯锦华教授说,谈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经济,更要把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治理思想融入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营造乡村治理生态环境,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提高乡村社会法治化水平,为保障乡村振兴健康有序推进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乡风文明程度,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留住乡村的‘魂’,守住乡村的‘根’,真正起到凝心聚力作用。”董平教授说。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魏冬教授说,伴随着城市文明的高速发展,不少人背井离乡、疏远乡土。乡愁是村口的老槐树,是母亲做的家常饭,不是我们居高临下去拯救和振兴乡村,而是需要一个生机勃勃的乡村来留住自己的初心。以人为本,引导资源向乡村流动就是对乡村的振兴。

  “我回到家乡,发现合并后村子没有村名了。”临渭区政协委员阮光民说,传统的乡村有一套完整文化生产体系,私塾、书院、祠堂,现在这些东西基本没有了,在乡村振兴中不要忽略了村风民俗。临渭区是三贤故里,要让张仁愿、白居易、寇准等先贤的思想植入人心,让娃娃从小耳濡目染三贤故事。

  “传统乡村文化是精神家园,对村落和人心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彼此间却有着共同且不可或缺的要素,相较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需要注重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王中江教授说。

  临渭区政协主席陈根许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是全国上下共同探索和持续推进的工作。今后,临渭区还将邀请专家学者走进三贤故里,让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原动力,让“乡村振兴新村民”的真知灼见,为临渭区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提供新思路和新办法。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临渭区 政协 乡村振兴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