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静波 摄
4月15日,陕西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会议围绕“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言献策。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省地下水保护与监测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清发发言:近年来,我省为保证渭河不断流,开展了渭河水量调度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保障渭河生态基流的有效机制,也与“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还有一定差距。
一、关中地区农灌区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地表水灌溉用水量逐年减少。农村种植模式由过去单一大规模的种植模式转变为小规模多样化作物种植模式,地表水灌溉集中统一调度难以实现灵活调度,灌溉用水量也就逐年减少。二是灌溉渠系工程破坏严重。目前地表水灌区斗渠以下的灌溉渠系产权和管理维护工作由农村基层组织或者农民用水协会负责,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经费和人力物力,导致田间灌溉工程不同程度的毁坏,地表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三是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大,局部超采严重。灌溉机井建设和运行的成本较低,且机井取用地下水灌溉灵活方便,且水质好,有利于满足小农户和经济作物生长需求。
近年来国家在涉农方面加大投入,多部门建设了大量机井,使得机井数量急剧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增大。同时,节水措施的实施,虽然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却减少了灌溉回归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进而加剧地下水位下降趋势。目前全省共划定地下水超采区15处,面积1427.4km2。其中农灌区超采区7处,面积803.0km2,占超采区数量将近一半,占超采区面积过半。四是地下水埋深较浅的灌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在我省渭河流域的下游,包含泾惠渠灌区的部分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浅。灌区原有配套设计的排水系统毁坏和堵塞严重,长期的潜水蒸发导致盐分的积累,造成土壤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渭河流域分布有近3000平方公里和超过3.1亿立方米的咸水微咸水无法有效利用。
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及向渭河的排泄减少,使得渭河流域水生态问题不能得到自然恢复。
二、几点建议
(一)依法依规加强地下水的管理与保护。建议对集中大量开采地下水的涉农项目,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审批手续,做好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由国家投资已经建成机井划归灌区管理单位或者农户用水协会统一管理,作为两水联合调度的地下水水源。今后凡在已建成灌区内开展的由国家投资惠农灌溉项目,项目的规划实施由灌区管理单位完成,以便统一管理和调度。
(二)建立健全水价体系,利用经济杠杆助推两水联合调度。目前的地表水灌溉水价普遍偏低,现行水价普遍倒挂20—30%,同时全年不分季节实行一个水价。物价、财政、水利等部门应足额确定合理水价,将一定比例的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等费用,由政府财政补贴;在非抗旱季节实行调节水价,由财政增大补贴比例,鼓励农户多利用地表水灌溉,补给地下水,也使得抗旱季节有更多的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在灌溉末期通过灌区的排水渠系小流量长期行水对地下水进行补给涵养,也利于排水沟道工程不遭破坏和通畅,发生的费用由政府财政对灌区按照回灌水量进行补偿。
(三)加强末级渠系管理维护,确保灌溉效能发挥。在不改变现有产权现状的情况下,由财政安排专项的田间灌溉工程维护经费,由灌区管理单位承担田间灌溉渠系的维护工作。
(四)加强排水设施维护与管理,开展盐渍化土壤改良。一是明确排水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权限及责任,并落实专项经费加以维护和管理,以确保排水设施通畅,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二是在微咸水区域规划布设一定数量的机井开采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补充地表水灌溉水量的不足,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和盐分积累,实现改良土壤和涵养保护地下水。同时排水也增加和保证了渭河的下泄流量。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