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燕: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月度协商座谈会调研情况说明

2020-12-23 09:16:13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呼燕对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月度协商座谈会调研情况说明。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苹果产区,具有适宜苹果生长的良好自然气候条件,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3+X”工程,着力培育千亿级苹果优势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9月—10月,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省农工党,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陕果集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呼燕 记者 杜静波 摄

  12月23日,陕西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会议围绕“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呼燕对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月度协商座谈会调研情况说明。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苹果产区,具有适宜苹果生长的良好自然气候条件,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3+X”工程,着力培育千亿级苹果优势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9月—10月,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省农工党,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陕果集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山东、辽宁、甘肃3省和渭南、延安、铜川、宝鸡4市的16个县(区)、57个现代果业示范园、合作社以及果品加工、储藏和销售企业考察调研,又向咸阳市函调了相关资料,共征集交流材料32篇。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省立足苹果千亿元产值目标,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扩规模、调结构、提品质、拓市场上扎实作为,苹果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规模地位稳固。2019年我省苹果种植面积921.9万亩,产量1135.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917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和世界苹果产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1/4和1/7;苹果浓缩汁年产量35万吨,出口14.76万吨,货值11.46亿元,分别占全国的57.14%、37.85%、39.29%,在全国和世界苹果产业格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二是布局更趋合理。按照“推矮化、改乔化、发展山地苹果”的思路,大力实施“北扩西进”战略,形成了以延安、榆林、铜川、渭南、咸阳、宝鸡为重点,特色鲜明的陕北山地苹果产业带、渭北北部苹果产业带、渭北南部苹果产业带。三是品种不断丰富。从秦冠、富士,再到自主研发的瑞香红、瑞雪、秦脆等,苹果新优品种发展100多万亩,品种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四是科技支撑有力。全省共有涉果农业院校6所,各类果树试验站43个,其中苹果试验站19个,果业科研机构20个,形成“首席专家+岗位专家+重点试验示范站(基地)+技术团队+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果农”模式的产业技术体系。五是带贫益贫效果明显。全省累计将约200万农户、近1000万人镶嵌在苹果产业链上,56个国定贫困县中26个是苹果基地县,人均年收入仅苹果一项就超过1.2万元。千阳县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苗木繁育基地,成功打造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千阳模式”,全县农户依靠苹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苹果收入占到人均总收入的42%,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省情况看,我省苹果产业发展已迈入快车道,但从全国来看,既面临山东、甘肃、辽宁等地竞争的压力,又存在自身提质增效和新旧问题交织的矛盾,一些短板问题亟待突破。

  (一)苹果产业结构不优。一是区域布局调整尚未完成,全省6%以上的苹果处于非优生区,2019年西安市仍有苹果面积6万亩、产量近7万吨,质量不高、销售不畅、效益不好。二是苹果品种结构失衡,“早熟缺、中熟少、晚熟多”的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富士品种一家独大、占比超过70%,同质化竞争严重。三是种苗繁育市场不规范、体系不健全、专业化程度不高,售后服务缺失,品种、质量和纯度都无法保证。四是果园改造任务艰巨,全省需要更新改造的果园有223万亩,非优生区果园有70多万亩,乔化果园多,矮化果园少,品种结构单一,改造提升任务较重。

  (二)生产基础仍然薄弱。一是农业用水比较匮乏,全省苹果产区有效灌溉面积约为240万亩,大部分降水不足、不具备灌溉条件,渭南、延安、铜川3市的果园肥水一体化面积均比较小,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不足。二是土壤肥力持续降低,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渭南地区由于有机肥施用量长期不足,果园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板结严重,盐碱化现象普遍。三是机械化程度不高,果园采摘作业过程中机械设备使用很少,需投入较多人力,延安北部山地大部分果园作业强度大,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下降,果农难以持续增收。四是防灾减灾能力薄弱,晚霜冻、冬春连旱、伏旱、秋涝、冰雹等灾害性气候频发,各地防护设施设备不够完善。

  (三)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缓慢。一是苹果种植仍然以单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户均果园面积6亩—7亩,低于7.98亩的全国平均水平,土地流转运行机制不健全,集约化种植面积不大,总体处于“大产业、小果园”“大市场、小果农”阶段。二是龙头企业实力不足,上规模、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较少,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2.6%,且大部分企业发展理念不新、创新能力不足,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三是劳动力短缺现象突出,传统果农数量下降、年龄老化,返乡青壮年主要从事电商、信息服务等行业,直接参与苹果生产环节较少,果园务工人员大多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雇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十分突出。四是果业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果品企业(合作社)及果农缺少有效抵押和担保,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缺乏灵活多样、符合果业实际的金融产品,农户贷款难和银行贷不出的矛盾并存,财政纳入预算用于苹果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少。

  (四)产业后整理水平不高。一是分级分选能力弱,全省目前苹果分选仍以人工和初级机械分选为主,4.0分选线使用率也仅为30%,大部分没有实现智能化品质检测。二是储藏能力不足,我省果品储藏能力仅占苹果总产量的37%,其中气调储藏占比约为10%,而辽宁省总储藏能力超过96%、气调储藏能力超过48%,我省远不能满足需求。三是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短,果品营销组织化程度不高,一、二、三产业关联度薄弱,果业文化、果业金融、果业物流等缺乏支撑,综合效益不高。

  (五)品牌综合实力不强。一是品牌竞争力不强,全省注册苹果类商标343个,其中区域公用品牌26个,企业(合作社)产品商标200多个,但缺乏真正叫得响、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区域公用品牌中最知名的“洛川苹果”的品牌影响力与“烟台苹果”还有差距。二是品牌管理不到位,市场上盗用“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品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品牌保护压力大。三是现代营销体系建设缓慢,虽然定期举办“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但还没有形成立体化全方位持续性的宣传效果,品牌效益与我省果业规模不相称,“大商品、小品牌”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弱的现象亟待破解。

  (六)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一是我省果业科技支撑虽然有一定实力,但是科技优势发挥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基层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制约了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果园管理水平滞后,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部门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各自为阵,跟不上我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而山东省烟台市借助“政务云”搭建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对苹果生产进行科学指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三是基层技术人员短缺,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突出,延安市基层果业技术服务人员由最多1200多人减少至目前的778人,专业人才不足、断层现象明显,难以满足百万果农和近400万亩苹果产业的需求。

  三、加快推进我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目前,全国苹果产业已从面积扩张型发展阶段,转入注重果品质量型发展阶段。我省苹果产业亟需依托产业优势、快速补齐短板,立足长远谋划发展,在高质量发展和未来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一)统一思想,统筹推进,加快优化苹果产业结构布局。要把苹果产业发展与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苹果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科学编制我省“十四五”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动我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增加优生区面积、调减次生区和劣势品种面积的原则,对我省苹果优生适生区进行再认识、再部署,优化苹果产业区域布局。加快调整苹果品种结构,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加大绿色、黄色品种比例,做到适区适种、适地适栽,从栽培环节提高“错峰头”销售效益,推进全省因地制宜、形成优势互补的苹果品种结构。

  (二)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加快提升苹果品质。发挥苹果示范园的“样板”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伐老建新、高接换头、间伐和示范园创建等多种模式,加快推进老旧果园更新改造。加强苗木良繁体系建设,完善苗木繁育推广机制,推广矮化自根砧的“千阳模式”,打造果树苗木强省品牌。因地制宜推广肥水一体化系统、秋雨春用果园贮水等节水种植模式,加快推进果园机械化作业,鼓励发展“果-畜-沼”等生态循环果园模式,改善修复果园生态环境。加强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省级果业灾病虫害预警中心,打造气象服务共享平台,增加防雹网、集雨水窖等设施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提升抗旱、防雹和抵御低温冻害能力。

  (三)补齐短板,强基固本,持续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推进苹果传统市场转型升级,提升苹果全产业链关联度,构建一产提质、二产增值、三产增效融合发展的完整体系,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大力推进“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建设,从省级层面出台有关陕西苹果宣传、品牌运营等方面的营销战略,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品牌资源,打响陕果区域公共品牌,讲好陕西苹果故事。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园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果品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苹果产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对果品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创建苹果出口示范基地,借助多元营销模式,持续开展品牌推介营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提升陕西苹果影响力。

  (四)创新驱动,多元融合,提高苹果产业后整理水平。大力推进苹果采后处理与加工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果品加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果片、果汁、果醋、果酒等果品加工业发展,延长果业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统筹果品冷链物流建设布局,在苹果主产区周边配套建设大规模、高标准冷库群和果品分拣设施,确保苹果采摘后第一时间入库,全面提升果品贮藏能力、错峰销售实力和市场均衡供应能力。加快陕西苹果产业大数据建设,形成从数据采集、分析决策、价值实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数据技术与苹果产业深度融合。加强苹果营销体系建设,在沿海发达地区建设陕西苹果及北方果品销售、冷藏供货中心和专卖店,大力推进“互联网+”营销模式,积极培育电商企业发展,不断拓宽果品网销渠道,提高陕西苹果知名度。

  (五)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强化苹果产业科技支撑。完善果业科技研发体系,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积极整合我省果业资源,开展技术研发交流和试验示范,推动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协作。巩固果树试验站基础地位,加大关键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提升苹果栽培管理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基层苹果专业技术人才总体规划,改变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和中高级人才比例偏低的现状。及时跟踪研究产业技术发展动态,收集、分析国内外苹果产业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我省苹果产业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陕西果业高质量发展和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呼燕 月度协商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