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的“陕南模式”

2020-11-12 15:12:27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根据省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4月下旬,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先后赴安康、汉中、商洛等地就“加强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 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根据省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4月下旬,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先后赴安康、汉中、商洛等地就“加强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园区企业和在建项目40余家,详细了解了园区建设、规划布局、产业链发展、企业入驻及复工复产情况,并就规划定位和产业布局仍需优化、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部分园区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不足等存在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十三五”以来,陕南基本形成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园区化承载的发展路径,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高新区1个、经开区1个,省级高新区4个、经开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55个,各类园区成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划定位和产业布局仍需优化。陕南绿色、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还未完全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作为引领型园区的高新区和经开区发展起步较晚,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偏低,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明晰,产业链条短、弱、散。入园企业行业关联度较低,产业特色不够突出,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尚未形成与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相适应的产业格局。

  二是制约园区建设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陕南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地,处于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制约多、要求高,而地方政府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办法还不多,脱贫摘帽后巩固脱贫防止返贫任务重,需要国家和省上在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园区建设所需工业用地指标有限,可收储土地不多,碎片化严重。大部分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建设方面相对薄弱,新产业新业态发育不足。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目前陕南园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维系,缺乏引入市场化资源和社会化资本的有效渠道。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投入能力不足,影响后续设施配套和土地收储工作。中水系统再利用、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公共配套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标准化厂房、创业孵化基地等设施也存在投资少、建设慢、规模小等问题。园区整体建设水平与企业入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运营管理及与企业关系密切的生产性、生活性配套服务尚未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部分园区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不足。园区现有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数量不多,尤其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的关键骨干企业。大部分园区传统产业多且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多以初加工产品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也存在低水平、低产出、重复建设的现象,园区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和建设项目储备不足的影响,一季度以来,园区项目建设投资低迷,新开工项目偏少,进展较为缓慢。

  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绿色循环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中,注重围绕陕南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主导产业,精心编制修订相关产业发展规划,走出一条“陕南模式”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之路。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对园区实施分类指导,推动园区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使之成为陕南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承载区,形成园区之间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合理格局。

  引导支持各类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创新升级,指导支持具备条件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创建高新区和经开区,推动县域工业集中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进一步明晰园区主导产业,优化园区布局分工和配套协作,搭建创业孵化、融资担保、共性技术研究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广“飞地”“区中园”等新型合作模式,强化承载集聚能力,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各级政府将工作重心从引进企业、增加规模数量向重视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加快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构建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园区,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高质量发展。按照发展科学化、设施标准化、布局专业化、产业集群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土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借鉴发达省份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的新模式、新经验,研究制定支持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税收优惠、金融信贷、人才引进、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园区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重点产业项目的申报审批上加大支持力度。推进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集中入驻园区,建成功能全、服务优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引导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在陕南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展特色产业的技术攻关、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活动,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推动更多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向陕南流动汇集,全面提升园区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

  三是加强配套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统筹各类资金重点支持陕南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等建设,强化园区管理服务职能,完善园区水、电、路、气、讯、暖建设,开展直供电和直供气试点。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法律等生产性公共服务能力,配套住宿、餐饮、休闲等生活设施。

  坚持园区建设与市县区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推进,促进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综合体。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积极开展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等绿色园区创建。转变依靠财政投入支撑发展的模式,创新财信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搭建多层次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成立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健全创投融资公司、开发建设公司,鼓励非国有企业和国有投融资公司共同设立混合所有制投资公司或基金,鼓励各金融机构推出针对工业集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新产品。

  四是以转型升级为重点,推动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规上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聚集效应。围绕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材料等优势产业进行“强链、补链、扩链”,组建一批产业联盟,引导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丰富完善配套产业。

  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主动到东部沿海、重庆、武汉、成都等地进行精准招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与周边地市开展经济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选择性地引入绿色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同时,加强对园区建设发展运行情况的统计监测,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强化考核奖惩,在产业集群、专业特色和转型创新三个方面形成一批示范带动和支撑引领作用强的示范园区,营造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陕南 循环经济 “陕南模式”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