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来昌荣
北临汉水,南依巴山,素有“秦头楚尾”之称的白河县,山大沟深,土薄地陡,十年九旱,曾被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开山改河、削山平地、治水守城、修旧如故……全县上下戮力同心迎难而上,数年后,一座“吊在山腰上的城市”跃人眼前。
如今的白河县,一改旧容颜,变身为绿色生态、宜业宜居的魅力边城。这来之不易的变化凝结着全体白河人的汗水,许多政协人也奔忙在其中。
10月19日,记者走进白河县狮子山新城,在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一座新的地标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这是白河县运动休闲生态公园的重要节点工程——景观文化廊桥项目,该项目负责人正是白河县政协委员、汉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华平。
2004年,邓华平退伍返乡进入建筑行业,很快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业务骨干,负责公司的工程管理工作。2013年邓华平创办了陕西安康汉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从承包土石方开始,逐渐进军工厂、桥梁、房地产等领域。
“项目建成后,白河群众将迎来一个集运动健身、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美食购物、商务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邓华平介绍到。
今年白河县两会,邓华平提交了《关于启动白河县运动休闲生态公园文旅项目的建议》,对项目建设进度、项目招商规划、文旅资源的整合等方面提出建议,其中,三条已被采纳吸收,均在项目建设中有所体现。
“人们晚上逛逛桥儿沟,吃吃汉江的鱼,沿着白石河文化园到我们的景观文化廊桥,想想就觉得美好!”邓华平憧憬着。
看着眼前火热的施工现场,县政协副主席董焕印也不禁叹道:“立汉水文化、舞钖城龙头、活乡村休闲,这个项目拉大了县城骨架、拓展了发展空间,或是白河未来城市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
富而思源、回报乡梓。邓华平在发展企业自身的同时,还主动投身脱贫攻坚、公益事业,改建贫困村活动室、建文化广场、捐资助学、抢险救灾……
“只要不添乱,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帮什么。”邓华平说。疫情期间,邓华平积极联系购置了口罩15000余个捐赠给县教体局,支持疫情防控。
疫情牵动人心,广大政协委员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这场防疫战。
县政协委员、县人民医院院长胡明朝第一时间冲在抗疫一线,24小时坐镇医院指挥,迅速搭建起医疗救治、后勤保障、院感防控、人员筛查、督导落实五支专业队伍,制定院内疫情防控“八项规定”,积极应对瞬息万变的新冠肺炎疫情。
县政协委员、金龙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玮便第一时间向县疫情防控中心捐赠20万元、向县教育局捐赠5000个口罩,同时并在公司党支部发出倡议,组织开展“战疫情,保家园”的捐款活动,筹得善款3320元,均用于疫情防控。
受疫情影响,多数企业都经历着一场“生死历练”,而中小微企业尤甚。在复工复产的道路上,委员们也在力所能及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县政协委员、华逸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牛磊就是其中一位,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对其投资的华逸建材家具市场中入住的49家商户减免6个月房租,并为其发放口罩、消毒液的防疫物资,共约190万元,帮助商户尽快复工复市,共渡难关。
华逸建材家具市场项目是县政协招商引资项目之一,于2016年开始投建,共投资6800万元,带动了370余人就业,也填补了白河无大型综合一站式家具建材市场的空白。
在“三苦精神”滋养的白河大地上,每一个白河人都是幸福白河的开创者、建设、见证者,每一天都有动人心的故事在发生。
卫著勤委员持续多年捐资助学贫困大学生,累计100余名;黄从高委员发展茶产业,带动85户贫困户种植茶叶500亩,年带动贫困户增收15万元;陈绪春委员利用自身的各种商业资源,购买12000只口罩,免费捐赠给中厂镇、茅坪镇和住建局等单位干部职工,并组织全体员工在狮子山社区,免费为广大群众发放口罩,宣传防控知识,投身志愿服务……据了解,委员们在扶贫济困、爱心助学、抢险救灾工作中,累计捐助资金达到1000余万元。
一次次坚守、一笔笔捐助,委员们以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作风诠释着政协人的风采。
开展一次调研视察、提一件较高质量的提案、反映一条有价值的社情民意、办一件实事或好事、化解一起社会矛盾……白河县政协以“五个一”为委员履职要求,引导和支持委员在各自行业中立新功、出成绩、作表率。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