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白县养老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8-12-11 15:22:47  来源:各界导报—各界新闻网  


[摘要]为了加快推进太白县养老事业发展,11月初,县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各镇幸福院、县中心敬老院和民政、卫计、人社等部门进行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专题调查我县养老事业发展情况。...

  为了加快推进太白县养老事业发展,11月初,县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各镇幸福院、县中心敬老院和民政、卫计、人社等部门进行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专题调查我县养老事业发展情况。随后,在县政协主要领导的带领下,赴四川成都、广元进行学习考察,先后参观了广元市剑阁县智慧养老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普安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普安镇光荣村养老服务站和成都市新都区桂城养老院、新都街道桂东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点位,与当地领导、职能部门、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及老年人交流了情况,学习了经验和做法。经过多次协商讨论,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做法与经验

  1.多级联动,智慧养老全覆盖。剑阁县紧扣鳏寡孤独、失能、失智、托底老人生活、就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需求,形成“54434”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即多级联动全覆盖、城乡结合强推进、政府主导明权责、因地制宜保适度、实事求是可持续五项基本原则,线上线下、机构养老、社区照料、居家互助四种服务模式,县智慧养老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农家院落养老服务点四级服务体系,有偿托养代养、低偿购买服务、无偿保障兜底三种供给方式,生活照料、疾病看护、纠纷调解、精神慰藉四种服务保障,做到机构设立不漏村,模式供给不漏人,服务指标不漏项,实现了智慧养老全覆盖。

  2.科学布点,社区养老添活力。成都市新都区根据民生目标要求,不断推进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点位建设。日间照料中心设置洗衣洗澡理发室、康复义诊按摩理疗室、图书阅览娱乐活动等功能房,主要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理疗、文体娱乐、学习教育等服务。新都区从2012年开始,五年投入6200万元,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7个,社区和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73%和50%,成功创建四川省一类示范养老社区,为破解居家养老服务难题做出了有益探索。

  3.医养融合,高端养老铸品牌。新都区、剑阁县支持和引导“医养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支持医疗机构办养老、养老机构办医疗。以桂城养老院为代表的医养结合、高端养老机构,按照老年公寓构建,房间采用无障碍化设计,设有独立卫生间、空调、电视、衣柜、紧急呼叫装置等设施,定期开办老年大学、文体活动,院内专设老年病专科医院,设有中医推拿、心理咨询等特色项目,有专职医护人员24小时进行健康巡查,有专职厨师和营养师,充分满足了老年人的康养需求。

  4.借助力量,社会养老拓市场。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探索公建民营、民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运营方式,剑阁县智慧养老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投资2000万元,政府仅出资100万元,其它均由剑阁电信分公司提供支持服务;普安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也正在探索公建民营模式。新都区以民办养老机构为重点,主动与有意向的企业和个人加强联系,通过政策扶持、业务指导等方式,已兴办13所民办养老机构,借助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收获与启示

  这次学习考察,新都区、剑阁县发展养老事业的超前理念、超大手笔、超强力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经验和模式给予我们深度启示:

  超前规划是引领养老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础。坚持规划引领,精准定位,把养老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来谋篇布局,注重与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项产业规划的对接协调,使养老事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差异发展,体现地域特色。

  完善体系是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中枢。构建县镇村户四级网络体系是发展养老事业的关键路径。只有政府强力推动,组建机构班子,制定出台意见办法,配套制定优惠政策,搭建服务管理平台,整合部门资源力量,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才能拓展全域养老的新内涵。

  丰富业态是供给养老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养老服务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是做大做强养老事业的动力源泉。以“养老+”为融合发展路径,拓展养老服务产品市场,延长产业链条,多元供给养老事业发展需求,以养老事业蓬勃发展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品质提升打造养老精品,创建特色品牌。

  精细管理是优化养老事业发展的内涵实力。安全扶手、防滑地胶、呼叫装置等人性化设施以及合理营养膳食、24小时健康巡诊、健体养生文化等,彰显的是养老机构的价值特色、内涵实力。应针对老年群体的身体经济状况,量身打造服务包,精准精细照料,逐步健全养老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网络化三大机制,推进养老事业由保障型向品质型转变,实现优化提升。

  优势与建议

  对比四川地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水平,我们虽然差距较大,但发展优势更为突出。我县生态优势得天独厚,自然气候宜居宜人,全域景观靓丽奇特,是最佳的养老胜地、养生福地。太凤、眉太两条高速建设打通了太白面向西南、西北的发展通道,北连秦川、南通巴蜀的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区位优势日趋明显。当前,我县发展已进入全市、全省的大战略,多年的厚重积淀,推动太白已经站在了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历史新起点,政治关怀、政策红利、战略机遇多重要素叠加放大,后发优势厚积薄发,发展养老事业有着绝对的优势、无限的潜能和美好的前景。为此建议:

  1.出台一套健全体制机制的办法。养老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要牵头抓总,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办法,建立协调有力的推进机制,形成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一是搭建班子明责任。成立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民政、卫计、人社、发改、财政、旅发委等部门和各镇政府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靠实各级责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联动发力的工作机制。二是出台意见促发展。制定出台我县《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实施意见》,对发展养老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发展模式、资金投入、服务管理、政策保障等进行明确,确保高效有序推进。三是配套办法强推动。制定适用于农村幸福院、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机构的管理办法,明确服务范围、标准、流程和权责,把养老事业的基础做扎实、服务做精致。配套出台鼓励发展养老产业的资源整合、用地保障、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以产业带动养老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2.完善一部引领协调发展的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养老事业的引领作用,按照《“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将养老事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全域旅游发展概念规划等专项规划,合理区分功能定位,科学布设服务点位,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规划提升农村幸福院功能,依托幸福院现有设施,完善功能,优化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镇区和人口集中的行政村设立养老服务站,推行日间照料,在人口分散的村组探索开展居家互助养老。二是规划推行区域性养老模式,以拐里中心敬老院和县中医医院为依托,整合医养资源,引进社会力量开办区域性养老示范点,面对全县户籍人口开展有偿养老服务。三是规划打造社会性养老产业,在旅游景区规划养老服务机构,在城市综合体配套建设康养中心,衍生新的业态,发展形成社会养老产业集群。

  3.搭建一处智慧服务管理的平台。依托智慧城市管理暨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立太白县养老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打造综合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智慧养老。县民政部门要牵头负责,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在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增设养老信息管理子平台,有效利用远程教育、防汛抗旱、文化服务等网络资源,打通县、镇、村(社区)、户四级养老信息网络,构建服务全县老年人定位查询、联系呼叫、应急救援、服务调度、信息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网络体系,推行多样化养老方式,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差异化需求,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侧和需求端的高效对接,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养老事业发展格局。

  4.整合一批高效联动推进的力量。养老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涉及面广,需要整合资源力量聚力推动。一是整合财政力量,县财政在保障农村幸福院和中心敬老院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有效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支持农村养老服务站和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镇村先行试点,奖补成效显著的养老机构做优做强。二是整合部门力量,一方面要加快整合民政、卫计、残联等部门的闲置资源,有效解决“有医无养”“有养无医”“有室无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整合相关部门的养老政策,推进多元保障;同时要整合人才力量,建优养老服务队伍。三是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探索推行公建民营、民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发展模式;调动慈善协会、各界爱心协会等社会救助力量,参与支持残疾人、农村失能老人等兜底保障人群养老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5.打造一个特色优势集聚的品牌。充分发挥我县生态优势、气候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紧扣医养、康养主题,实践探索特色养老模式,打造“生态旅游养老”品牌。一是放大生态宜居效应,以村级集体经济为载体,在咀头地区中心村、移民搬迁点等人口聚集地,规划社会养老机构,配套医疗服务,探索开展田园养老。二是用好“太白药谷”品牌,深度开发中药资源,加快研发养生、理疗、康复等中药产品,示范推广以中医保健为主的康养项目,培育高端养老产业。三是借势全域旅游创建,在各大景区率先发展季节性休闲养老,拓展“养老+”模式,推动地产、文化、体育、科研等产业项目融入养老事业,逐步延伸镇村、社区,推动形成全域养老大产业。(政协太白县委员会)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太白县 养老事业 调研报告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