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金精神浸润的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这片曾见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烽火的热土上,拥军优属的传统如渭北高原的杜梨树,深植厚土、生生不息。从全国拥军模范赵秀梅到"耀州好人"张兰,从一家小店的默默坚守到志愿服务队的体系化行动,再到城乡妇女的接力传承,两代人以赤诚续写拥军故事,让军民鱼水情在新时代愈发醇厚绵长。
初心如炬:从个人守望到星火成炬
照金的红色故事里,总有军人的身影。童年时听过的红军故事,让张兰心里早早埋下崇敬的种子。青年赴宝鸡学修脚技艺时,与军人的频繁交集让这份情感愈发真切;后来与驻京军人的一段情缘,虽以爱人牺牲画上句点,却让她对军人的奉献有了剜心般的理解——"他们守着国家,家里的难,咱得帮着扛"。
2011年,回到耀州开起修脚店的张兰,在店门口上郑重写下:"现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每月5日免费修脚"。这朴素的承诺,一守就是14年。晨光里,她骑着电动车载着工具箱穿梭街巷,为驻军官兵修剪嵌甲;暮色中,她走进孤老红军光荣院,给抗美援朝功臣刘智北、邱忠贤治疗脚疾。那些被岁月磨亮的工具,刻满她踏遍城乡的拥军足迹。
2020年,"耀州好人"志愿服务队的旗帜交到张兰手中,个人的善举自此升华为集体行动。春秋征兵季,队员们顶烈日、冒风雪走村串户,把"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道理讲进百姓心里;"八一"节前,"爱心妈妈"们围坐一起纳鞋垫,针脚里藏着"军魂永驻""报效祖国"的滚烫牵挂。今年春天,一位新兵母亲悄悄绣了18双鞋垫,辗转找到张兰时红着眼眶说:"秋季送兵,算我一个"——越来越多的人,循着她的身影加入进来。
情暖军营:双向奔赴的鱼水深情
"兵妈妈"的饺子香,总能准时飘进驻地军营。每年建军节前,张兰带着志愿服务队送"拥军大礼包":刚出锅的饺子冒着热气,志愿者支起"移动理发点",她则蹲在训练场边,为摸爬滚打的战士处理磨破的脚茧。"就像看到自家娃",她总说。
篮球场上,军民联谊的笑声格外爽朗。志愿者带来的耀州特色小吃、自编自演的快板,让钢铁军营多了些烟火气息;战士们展示的格斗术、队列表演,看得大家热血沸腾。新兵张浩说:"每次张兰阿姨他们来部队,训练的苦累都被这股暖流化了"。这种双向奔赴,让"军民一家亲"从口号变成日常:战士们维护社会稳定、支持驻地经济建设、帮社区搞人居环境整治,志愿者自发慰问军属,为军属修水修电,提供各种温心服务。照金纪念馆里,军民共学红色历史、齐唱红歌的身影成了常态。
牵线筑家:为军人圆好"小家梦"
"军人守大家,咱得帮他们守小家"。长期拥军的张兰发现,大龄军人常因驻守边关耽误婚恋。她悄悄当起"红娘",朋友圈发征婚启事,跑社区、访单位,成了"编外月老"。
中部战区二等功臣、五期军士张力扎根军营,婚事让父母急白了头。张兰牵线市医院护士小郭,去年春天两人终成眷属,婚礼上张力敬的第一杯酒,端给了"张兰阿姨"。驻耀部队军士小李,因工作特殊几次恋爱告吹,张兰前后介绍3位姑娘,今年年初终于找到意中人。如今,经她撮合的12对军地新人里,每张结婚照都映着她欣慰的笑。
送兵传情:红土地上的接力承诺
每年新兵启程日,天还没亮,张兰和志愿者就来到送兵现场,帮新兵整理军装、戴好红花,往每人背包里塞两双手工鞋垫——那是"拥军妈妈"们连夜纳的,针脚里藏着"盼你立功"“捷报回家”的牵挂。"兵妈妈"端着保温盒,把热腾腾的饺子喂到新兵嘴边,就像送别自家孩子。
"到了部队好好干,家里事有我们呢!"这句叮嘱,张兰每年都对新兵重复。"暖心包"里,笔记本写着"照金儿女,不负韶华",钢笔刻着"载誉归来",还有苹果干、辣椒面——让乡愁陪着他们远行。今年春季新兵即将启程,二次入伍的张辉望着患病的母亲红了眼圈,张兰拍着他的肩:"穿上军装你就成了国家的人,放心走吧,你的父母我们一定会替你照顾好的!"
薪火照金:两代人的接力与传承
"兰兰,接好这拥军棒"。去年,全国拥军模范赵秀梅老人病重时,攥着张兰的手反复嘱托。这句沉甸甸的话,是老一辈的期盼,更是红色血脉的传承。
如今的耀州,拥军热潮涌动成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拥军妈妈"们飞针走线;农家屋檐下,婆媳共话当年红色故事;街头巷尾双拥标识随处可见。从赵秀梅到张兰,从一家小店到全城行动,从个人坚守到妇女接力,照金精神指引下的耀州,正以最质朴的行动,续写着军民团结的时代新篇。那抹穿越烽火的“拥军红”,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愈发鲜艳夺目。(刘飞越 刘恒宇)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