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需要?5月22日,商洛市政协召开“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专题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和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围绕主题进行深度协商、靶向建言,齐心协力让家门口的“医”靠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为确保此次协商会见真功、有实效,会前市政协成立调研组,赴山阳县、丹凤县13家县镇村级医疗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和群众面对面交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近年来,商洛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不断健全管理机制,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服务重心下移,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老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调研组发现,对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当前医共体建设仍面临基础条件薄弱、资金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滞后等诸多挑战,亟待各方共同研究解决。调研组建议,认真总结推广山阳县“1126”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推进人事薪酬制度、医防融合模式改革,强化党建引领、政府财政、基础硬件、学科能力、帮扶协作、中医药服务,推动医共体建设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农工党商洛市委会建议,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和资源禀赋,以“因地制宜”为核心,通过制定弹性政策框架、实施多元化组建模式、鼓励动态资源整合和市场化协作,实现区域医疗资源高效配置。
“应将疾病预防工作作为医共体单位的工作重点之一,发展其医疗、预防联合的双效功能。”市政协委员田晓建建议,建立“医防联合”工作机制,组织专科医生定期到基层医共体单位坐诊,鼓励上级专家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加强医防融合,推进疾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
九三学社商洛市支社建议,结合卫生院实际需求和人员情况,在医共体发展较好的基层卫生院积极推行“一院一专科、一院一特色”,针对性提升镇卫生院特色专科能力,吸引群众就诊,回归医疗本源。
乡村卫生室是群众“求医问药”的第一站。围绕首诊能力“提升难”,民进商洛市委会建议,积极推进胸痛、卒中、创伤、急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下延到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专家派驻、专科共建、远程协同、巡回医疗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形成以县带镇、以镇带村的县镇村一体化诊疗新格局。
“乡村医生是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周宝玉委员建议,建立健全医共体内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补助标准,完善基层职称评聘政策,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
民建商洛市委会建议,建立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负担”机制,优化医保基金分配,做好城乡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在报销政策、报销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为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的医保结算和患者就医提供方便。
“医防融合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所在。”黄学斌委员建议,建立慢病管理服务体系,做好“三高”等慢性基础疾病的规范治疗与管理,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培训,建立纠纷防范及免责机制,营造包容和谐的医疗环境。
王进军委员建议,坚持科技赋能,实现群众就诊信息实时共享、检查结果互认,减轻就医负担;同步将信息推送给家庭签约医生,健全档案,加强随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李彬霞委员建议,落实医共体人事自主权,统一岗位设置加强聘用管理,建立“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运营新机制,实行医共体行政、业务、后勤、信息系统统一协作一体化管理,贯通服务链,实现降本增效。
协商会现场,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与会市直部门负责人专注聆听,并及时回复。
针对基层医卫人才招聘难、留人难等问题,市人社局副局长邢建利现场回应,将积极配合医改工作,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研究更加灵活的政策,促进人才在医共体内合理流动。
“将持续优化医保政策,加快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结余留用和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提高医保基金保障水平。”市医保经办处处长明庭珺说。
市卫健委副主任林建军表示,将加强对医共体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快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按照全市统一规划,逐步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
委员建议和部门回应也得到副市长夏启宗的充分肯定。“委员们的问题一针见血,建议务实可行,相关部门回应问题积极诚恳,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委员们意见建议,进一步深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优质服务,推动商洛医疗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职能部门与委员面对面协商,是对政协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更是开门纳谏、广开言路的民主好作风。”市政协副主席殷延青表示,将进一步发挥“聚”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并持续跟进协商成果的转化落实,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医疗健康服务。(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