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发展短板 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侧记

2021-06-30 09:40:27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进行科技创新”“要想发展就要转变思路,不断释放内生动力”……6月29日下午,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一小组讨论会上,围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议题,参会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小组讨论会现场 记者 赵婧 摄

  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

  “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进行科技创新”“要想发展就要转变思路,不断释放内生动力”……6月29日下午,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一小组讨论会上,围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议题,参会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陕西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调整工业和产业结构,突破发展壁垒,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技术研发转化效率。”省政协副主席李晓东建议,陕西要充分利用科教、能源等优势,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针对我省科技创新落后于沿海省份的省情,省政协常委、省工信厅总经济师羌薇表示,针对疫情催生的新业态,陕西要有新的发展思路,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找准机遇、发挥潜能,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省政协常委、省总工会副主席吴志毅说,要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关键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等瓶颈问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激发产业工人队伍创新创造活力。

  然而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之事,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巨拴科表示,陕西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基础和体系抓起,潜心研究,只有吃准问题,研究透彻,才能解决问题。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任宗哲说,高质量发展不单单是高精尖企业的发展,还在于提升产业附加值和产品质量。为此他建议,要在提升产业附加值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大制度创新,推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两回事,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省政协常委、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苟润祥表示,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体制机制建设,陕西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有效打通堵点,加快补齐短板,用科技创新助力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6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二小组讨论会上,围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议题,与会委员聚焦全省经济发展短板积极建言献策。

  “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上,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国正控股(西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正国说,自己多年从事化妆品行业,目前国内化妆品行业还未形成自主产业体系和技术标准,因为技术水平有限,投入大、风险高,行业发展受制。

  为此,杨正国建议,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创新,健全产业链体系;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经济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家理想信念引导和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有着大量科技成果,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营商环境差等原因,导致一些本土科研成果流失。为此,省政协委员、省发改委副主任刘迎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掌握本土科技研发核心进程,掌握科研成果第一手资料,提高科技成果向实体经济转化效率,不断提升陕西经济的科技含量。

  “在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抢抓机遇,建立一个向西开放的大通道资金池,争取中央政策支持,进一步获得更多项目支持,进一步改变陕西能源化工、高耗能产业占比过重的局面。”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副主席王国根表示,陕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找到新的、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以此引领和支撑陕西经济转型发展。

  王国根建议,要站在国家发展层面,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用陕西发展优势,落实好国家政策,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委员们提出的实施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等建议,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表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要根据陕西实际和资源优势做好规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提供高质量的发展环境,让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企业安心发展。

  补短板强弱项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高质量发展是陕西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6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三小组讨论会上,与会委员分别从打造经济和人才生态圈、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融合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委员们认为,陕西在科教、文旅、硬科技等方面具备明显资源优势,但如何将这些优势切实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发展优势,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哪个城市能够吸引年轻人,哪个城市才有希望。”省政协常委、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说,我省应重点研究人口结构和产业布局,使陕北、关中、陕南形成联动,让年轻人既能走出去,也能回得来。每个城市要把引进年轻人、留住年轻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重点解决好群众关注的教育等问题,创造有利于年轻人留得住的环境。

  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李颖科认为,要重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文化+”,加快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李颖科表示,要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保护内容、保护机制等不断进行创新,拓展新的领域和形式,充分发挥文化竞争力和效能,拓展陕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途径。要依托文化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复合型、参与体验型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差异性,彰显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提升文化遗产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斌曾在江西省挂职,当地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措施对他触动很大。他说,当前我省大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还处于“靠山吃山”的状态,应主动求变,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子,让丰富的县域资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经济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主席陈俊哲结合到袁家村学习考察的感悟表示,袁家村经验对于各地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具体表现为,党建坚强引领、集体经济的关键支撑作用、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和股份制合作社的凝聚力。“从乡村振兴角度重新认识袁家村,我认为其可以作为乡村振兴的完成版和现代版。可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发挥乡村振兴对县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进而全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要“拼速度”更要“拼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比拼的不单是速度,更要拼服务……”6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四小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陕西江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占林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助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言,引发与会委员热烈讨论。

  “一流的营商环境对于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陕创业30余年的民营企业家王占林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营商环境大为改善,特别是办事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但在营商环境服务方面仍有不足,如惠企政策落地难、项目审批时间长、企业融资难等。

  如何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在陕开花结果?省政协委员、宝鸡市副市长李瑛建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下大力气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靠前服务,为中小型创新企业送上更多精准“服务包”,持续加强要素保障,不断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针对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省政协委员、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毛亚社建议,要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让所有市场主体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要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工具和产品,鼓励银行在存货、应收债款质押领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便利。

  针对饱受企业和群众诟病的规划审查报批时间长、程序繁琐的问题,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唐周怀建议,我省应进一步提高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精简审批要件,切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省政协委员、咸阳市副市长程建国说,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好市场这个大环境,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政府要做优做足保障工作,通过多向发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社会整体协同治理水平,为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以生态为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6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五小组讨论会上,与会委员聚焦“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省政协常委、西安建苑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勇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最重要的生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与推动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共生共存。

  刘勇表示,秦岭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与过渡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而秦岭的主体在陕西,是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保护秦岭生态资源,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本,做好秦岭生态保护“大文章”,对于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环境承载能力也接近上限。”省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富君说,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生态保护基础之上的,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其实质就是使资源环境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就是谋求关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陕西各区域共同协调发展,我省经济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如何保护秦岭生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常委、榆林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麻宝玉建议,要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既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省政协常委、商洛市副市长周秀成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要坚决摒弃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发展数字经济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

  6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六小组讨论会上,数字经济发展、“两链”融合、人才赋能等成为委员们建言的高频词。

  会议伊始,省政协常委、省通信管理局局长高彩玲“抢”先发言。她说,数字经济可以让经济转型升级更有力,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效。数字经济一方面是数字产业化,另一方面是产业数字化,如工业互联网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带动和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高彩玲表示,虽然我省部分企业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此她建议,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努力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

  “两链”深度融合是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省政协常委、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吴志红说,目前,我省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方面还存在着不对称不协调问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吴志红建议,要聚焦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两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陕西经济增长核心力量。

  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如何借力我省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吴志红表示,陕西是一个有历史、有内涵、有故事的地方,但目前我省在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吴志红建议,应搭好文化发展大台,助力唱好经济发展“戏”,让文化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发动各类企业开展文化产业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多渠道营销文化,打造文化自主品牌,合理开发文化项目,助力经济提质增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高彩玲建议,要在“文化+”方面多做文章、下足功夫,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IP,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讲好陕西故事。

  下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关键棋”

  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村富则国家富。6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七小组讨论会上,围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议题,多位委员聚焦农业农村发展踊跃建言。

  “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可现在农民越来越少了怎么办?”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呼燕的一席话引发委员共鸣。呼燕说,近年来,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虹吸”效应造成农村人口严重流失,“空心村”现象普遍,进而带来土地荒芜、村舍闲置、农业发展停滞等问题。

  人才聚集,农业经济发展才有底气。礼泉县政协主席曹国巍表示,近年来,随着“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乡村要振兴,就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政策支撑外,亟待下好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农业产业两步“关键棋”。

  “厕所革命、垃圾处理、环境整治让村容村貌提升了,下一步还要建设文化乡村、特色乡村、美丽乡村,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增强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曹国巍建议,要因地制宜、创新探索,以村集体经济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只有乡村美了,农民富了,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

  “陕西缺乏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农产品品牌。”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常务副院长寿锡凌用亲身经历举例说,比如茯茶因其具有保健功效而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我省茯茶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只是墙内开花墙内香,缺乏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寿锡凌建议,应加大宣传力度,立足陕茶资源禀赋,深挖茯茶文化内涵,扩大茯茶品牌影响力,借助“一带一路”平台,让陕茶“香”飘世界。

  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宜君县政协副主席白会川建议,我省应针对县域工业、生态、农业等不同功能定位,出台差异化的指导性意见;出台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奖励措施,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到区县工作的鼓励政策;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的评价体系,尤其对推动区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加大考核权重,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记者 李荣 唐冰 赵婧 实习记者 孙高菊 闫智 马少培 刘凡銆 韩抒恩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经济 科技创新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