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育新苗 薪火满凤翔——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时代光彩

2025-06-18 15:54:37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近年来,宝鸡市凤翔区坚持“非遗扎根校园、传承面向全体”的理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不仅撒遍全区校园,更在特色实践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近年来,宝鸡市凤翔区坚持“非遗扎根校园、传承面向全体”的理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不仅撒遍全区校园,更在特色实践中绽放出夺目光彩。从西府曲子的悠扬,到木版年画的斑斓;从秦腔秦韵的铿锵,到凤翔泥塑的生辉——凤翔非遗进校园,正走出一条“一校一品”、特色鲜明、全员参与的传承新路。

  糜杆桥镇中心小学地处凤翔区糜杆桥镇,是西府曲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家乡。学校2021年成立西府曲子社团,自创节目《画纱灯》受邀参加央视“一鸣惊人”栏目组节目录制,并在2023年央视曲艺频道元宵晚会播出,2024年受邀参加央视3套《我要上春晚》节目录制,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现了“人文宝鸡、魅力凤翔”的文化底蕴和糜小学子传承创新的精神风貌。

  纸坊中学编排的西府曲子《对花》获全省“第三届少儿曲艺大赛”少年组一等奖,并登上了宝鸡市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为推动这门古老艺术的创新发展,该校还大胆尝试,将传统曲艺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创作出《吹箫引凤我家乡》,多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中演出,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木版年画的传承则在田家庄镇中心小学找到了重要基地。在这里,学生们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邰伟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从磨版、勾描起步,逐步学习刻版、上色、拓印等核心技艺。一刀一刻,体悟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一色一印,感受着传统艺术的瑰丽色彩与深厚吉祥内涵,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孩子们手中焕发生机。

  西街小学的“秦韵新声社”致力于弘扬秦腔文化,巧妙融合基础知识、演唱技巧与经典剧目赏析,并特邀凤翔区人民剧团的专家教授秦腔历史、唱腔及“四攻五法”等精髓。从华美服饰到夸张脸谱,从程式化表演到虚实相生的舞台呈现,孩子们生动诠释着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

  东关逸夫小学则主打“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传播模式,不仅让学生观赏聆听,更鼓励他们穿上戏服、画上妆容,亲身登台演绎秦腔片段,成为非遗文化真切的体验者和传播者。

  在区特教学校,凤翔泥塑这门古老艺术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感受成就的独特桥梁,彰显了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包容。泥塑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忠祥老师手把手教导孩子们选泥、塑形、合模、打磨、上白底、彩绘、上光、点睛等全套技艺。一块块朴素的泥巴在孩子们手中幻化成寓意吉祥的生肖,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是对传统工艺背后那份执着匠心精神的深刻体会。

  如今,凤翔的非遗瑰宝,已在所有孩子的心田播下种子。未来,凤翔区教体局将持续深化特色发展,链接更多资源,拓展展示平台,让这些承载文化基因的非遗项目,在每一所校园、每一位学子的生命中深深扎根,枝繁叶茂,代代相传!(程雨蒙 任权涛)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非遗 凤翔 校园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