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里的文化密码

2025-05-26 08:32:13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天中节、端阳节。这个散发着古老文化内涵的节日,留存着诸多古老习俗,每一项习俗都是华夏璀璨文化的一束亮光。...

  □ 董宁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天中节、端阳节。这个散发着古老文化内涵的节日,留存着诸多古老习俗,每一项习俗都是华夏璀璨文化的一束亮光。

  吃粽子。吃粽子的习俗从历史中一步步走过来,至今仍备受青睐。每逢端阳节,用糯米、红枣等原料做成的种类繁多的粽子,就会走进千家万户。其实在古代,吃粽子源于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祭祀。起初,人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将糯米饭或粽糕投入江中喂鱼,只为保护投汨罗江自尽的屈原之躯。后来相沿成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以吃粽子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挂艾草。端午节当天,人们在院门前、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所以能起到驱蚊效果。菖蒲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以斩千邪,保平安康乐。人们还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把艾草或菖蒲插在门楣上。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相传楚国百姓因不舍屈原投江,争先恐后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仍不见屈原踪影。此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便以赛龙舟的形式纪念屈原,期望借龙舟竞渡驱散江中之鱼,守护屈原。

  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便以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斗百草。古时端午节,人们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即为输家。

  收五毒。古时端午节,女孩要在胸前佩戴“缯子”,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据说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内藏“五毒”图案,寓意收服五毒、平安顺遂。

  贴葫芦花。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就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内绘“五毒”图案,称作“葫芦花”,五月初一张贴,五月初五午时摘下丢弃,称为“扔灾”,祈求祛除灾祸。

  点雄黄酒。在端午节,古时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人们用雄黄酒在男孩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头上点五个点,认为可借雄黄酒气驱邪避害、抵御蚊虫。

  染红指甲。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可见,民间有五月端午,女子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

  吃“五黄”。端午节,古时有的地方有吃“五黄”的习俗。吃“五黄”就是把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以普通黄酒代替)混在一起吃。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之时。古人便在端午节以吃“五黄”的方法抑制霉运、提振精神。

  品味端午,探寻其中的历史文化,方能深刻感受到这个节日的厚重底蕴与丰富习俗,每一项习俗都传承着古人的智慧与美好期许。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端午节 历史文化 习俗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