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当下,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与影视动画系联合团队以“三维书法”为切入点,深度挖掘陕西省内博物馆馆藏书法资源,精心打造“墨韵立方”项目,并在传统书法立体化表达、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活化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西美方案”。
“墨韵立方”秉持“传统书法基底+数字技术赋能”的核心理念,构建了“解构—重构—体验”的三维创作闭环。团队首先对陕西省博物馆馆藏的《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等经典碑刻进行研究,利用高精度扫描技术精准提取书法线条的笔触细节,再借助Blender等三维软件将二维墨迹转化为可量化的空间数据。例如,在还原“颜体”雄浑笔意时,团队创新性地把中锋行笔的压力变化转化为立体模型的厚度渐变,让“筋肉”质感在三维空间中生动呈现,实现了“笔力可触”的独特视觉效果。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引入 Stable Diffusion人工智能模型进行风格化训练,针对不同书体特征生成超300种三维书法变体,创作效率相比传统手工建模大幅提升 60%。同时,通过动态光影模拟技术,使书法线条在不同角度下展现出“墨色浓淡变化”。如在《兰亭序》三维化作品中,侧锋留白处的光影折射完美再现了笔墨韵律,被赞誉为“数字时代的笔墨再生”。
该项目不仅是艺术创新的典范,更是对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深度探索。团队制作的“三维书法”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播放量超5万次,#看见书法的第三维#话题引发年轻群体对传统书法的强烈关注,“原来书法可以这么酷”成为评论区高频热词。此外,项目成果在“浪潮杯”2024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中荣获全国银奖。
从宣纸上的黑白线条到三维空间中的光影交响,西安美院团队的实践有力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并非“破旧立新”,而是“以新释旧”的创造性转化。当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挺在数字技术中获得立体呈现,当博物馆的残碑拓片在 AR 场景中重获新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突破,更是古老文明与当代科技的深度对话。随着“墨韵立方”项目的持续推进,这支年轻的跨学科团队正以创新为笔,在数字时代的舞台上,为传统书法勾勒出更加璀璨的未来。(通讯员 曹新卓 伊文凯)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