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场上的成长

2023-06-05 09:32:19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我们有了自家的麦场。虽然没有生产队的那么大,却有了自家的感觉,有了更深的成长体验。...

  □ 李亚军

  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我们有了自家的麦场。虽然没有生产队的那么大,却有了自家的感觉,有了更深的成长体验。

  生产队的麦场修在南坡地上,整个一大片,比我们学校还大。那片地一直种大麦,熟得比小麦要早一些。在小麦变黄、麦穗个个昂首张望时,队里就会组织劳力割倒那片大麦,用铁铧犁翻开地,磨耙撸去麦草,石碌碡反复碾压,再架起大喇叭、安装上大灯泡,四周放上五六个大水缸。从那时起,大麦场就成了全村的中心,类似于今天的广场。随后,麦子慢慢割下来、拉回来、堆起来,再一天一天摊场、抖场、碾场、收场、扬场,直到把麦子分到各家各户,大约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丰收季节人们本是兴奋的,但谁的兴奋也持续不了那么久,到最后大家都蔫了。偌大一个麦场,常常寂寞地看着疲惫的村民。

  改革开放后,南坡地改为自留地,各家的麦场仍设在那里。那里紧邻村口,地势高,不怕涝,水电也方便。我家分得三四米宽的一窄溜地,独自没法用,就与二大、三大家的连在一起。各家的地都种着小麦,赶在大面积开镰前,仔细地把麦子割倒,用锄头锛去麦茬,扫去柴草,小孩子们用脸盆端来水,让有经验的大人泼洒着,女人们则拉着一个铁质的小圆滚,当天晚上就平整出小麦场。然后,各家割各家的麦子,有的靠人力割,有的用小型收割机。白天割,晚上摸黑用架子车一车一车往回拉。天气好时就把麦捆立在那里,天气不好时还得连夜堆在一起,盖上雨布。两三天时间,麦子就全部收到了场上。大人们一边看天气,一边等机器。几乎每年都是傍晚时,脱粒机才拉到我们的场上。三家的男女老少,有时还得借来几个人,连夜打麦。

  刚上中学的我们,被安排着去抱麦捆子,把它们抱到机器跟前,交由大人放到桌子上,再由一个有经验的人慢慢“喂”进机器里。那时的机器动力较小,“喂”进的麦子多了,就会把麦穗打不干净,有时还会把机器塞住。麦粒和柴草一起从机口吐出来,麦粒落在近处,柴草飞到远处。得有人戴着草帽,迎着枪林弹雨,及时用桑木叉捡去麦粒堆上落下的柴草。轮到我家时,母亲生怕麦草里卷着麦粒,把着最后一关,浑身上下沾满麦草和灰尘。打仗一样忙乱三四个小时,我们家的打完了,麦子灌了八九个尼龙袋子。大家默默坐在那里,在心里估算着收成,却都累得不想说话。休息半小时后,又开始另一家的,天明前还得打完第三家的。

  第二天半上午,睡眼惺忪的孩子们被吆喝到场上,去晾晒麦子。从那时起,我就得守在场上看麦子。多数时候,我会选一个太阳晒不着的地方,靠着湿热的麦秸再迷糊一觉。二姐会在两三点时送来午饭。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把一碗皮子、一碗稀饭和一碟菜摆在场边上,坐在鞋子上,一边慢慢吃着,一边慢慢想着。

  生产队时,压根不用我们这些毛孩子上场,除了拾麦穗,其他时间都在旁看热闹。大麦场碾光后,为了庆贺丰收,村里会组织跑旱船。由男女青年站在纸糊的船里,随着锣鼓的节奏,跟着前面的引导,在光滑的地面上学着船的样子滑行。一年一度的跑旱船会被念叨多日。遇到哪年雨水多,麦子窝在场上,一时不能脱粒,大家看着着急时,就会戏谑跑船的某个人,说他把旱船跑成了水船。大太阳下,拉着大马碾场时,那些把式会戴着墨镜、唱着秦腔、甩着响鞭,特别威风。到了傍晚,麦子堆成山时,小孩子会冲上去玩游戏。我那时光顾着玩,后来才听说,有的孩子故意穿着大鞋,在麦堆里跑一趟,就转身到某个角落把鞋子里的麦粒倒出来,存在那里后又跑出去。借风好扬场,风力不够时还得装上大风扇。风太大了,有时就把麦粒吹出好几十米远。我们坐在远处,看着大人们扬场,经常会有麦粒打在脸上。那时的我更关注飞过来的豌豆,会悄悄捡起来,装在衣服的口袋里。场边上的麦粒和豌豆被大人们扫了多遍,也被孩子们寻摸了多遍。奇怪的是,一场雨后,它们又会从什么地方滚出来。把发胀的豌豆捡回去,放到铁勺里炒一下,撒上一点盐,就成了绝好的牙祭。

  相比之下,自家的麦场上没有什么好玩的。趁着太阳好,麦子晒上三四天后,就得归仓,麦场也就闲置了。我们的小麦场事先没有深翻,下面还有麦根盘结,特别瓷实。即使几场雨下过,要用铁锨翻开它,还是很吃力的。我在前面用铁锨翻,姐姐们还得在后面用铁锄挖。我们三个过去顶不上用的半大劳力,竟然也能在一天之内把麦场地深翻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各自整理一畦地,分别种上白萝卜、红萝卜、大白菜等,让自留地变成我们的“自由地”。

  我们的“三夏”大忙,不到一周就结束了,南坡地很快冷清起来。留在那里的麦秸垛,成了男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小一点儿的会绕着一个个大垛子捉迷藏,大的孩子会爬到垛顶上,坐在那里聊天。场上没有大灯,月亮会点起天灯。那里离地只有五六尺,坐在上面,我却感觉天近了许多。低头看着曾经的麦场,回想起生产队时的热闹,忽然发觉,才一两年,我们怎么也成了这麦场上的主人。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麦场 成长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