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3度的奇迹

2023-04-17 09:04:44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走进我的家乡陕西省商南县,听到最多的就是茶农口里的这句话。她是商南茶的创始人,是她让茶叶成为商南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她被商南人亲切地称为“茶奶奶”,她的事迹曾被改编成电影《北纬三十三度》。...

  □ 黄怡

  “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走进我的家乡陕西省商南县,听到最多的就是茶农口里的这句话。她是商南茶的创始人,是她让茶叶成为商南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她被商南人亲切地称为“茶奶奶”,她的事迹曾被改编成电影《北纬三十三度》。

  1961年,24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她与爱人一起放弃了省里的工作,来到条件艰苦的商南县林业站。第一次下乡调研,她住在一位大娘家里。大娘说,山里很少来女干部,大学生更是“稀客”,要给她最好的款待。大娘用家里仅有的两个鸡蛋给她下了一碗鸡蛋挂面,可大娘一家人却蹲在角落里吃着酸菜糊汤,没有油,也没有盐。大娘握着张淑珍的手说,亏待了你这城里来的娃娃,没有好东西给你吃。张淑珍望着大娘那双黑瘦的手,说这是自己这一生吃的最难忘的一顿饭。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刚开始,张淑珍尝试在荒山上栽植经济树种桉树、油茶,种桑养蚕,结果都不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茶叶市场潜力巨大,可商南位于北纬33度,历史上并不产茶,商南能跨过这条300多公里的栽培临界线吗?她决心试一试。张淑珍从外地买回10公斤茶籽播在苗圃里,从生根破土到露出尖小的嫩芽,她如同照料婴儿一般细心,结果还是移栽后全部死亡。她不服输,年年种、年年栽,年年不成功。有人不理解,有人说风凉话,说城里的娃娃啥也不懂,就会吹牛。她不甘心,顶着各方压力,翻山越岭、披星戴月,采集土壤进行分析,记录整理了200多万字的资料。最后,她提出了点播的思路,又一次次点种茶籽、采茶、炒青……潜心试验、反复实践。1970年的春天,她悉心培育的二分苗圃地茶树终于长出了茶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为“商南无茶”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在县里的支持下,张淑珍开设学习班,手把手教导当地农民种茶、采茶、制茶。她和商南百姓一道,在北纬33度创造了奇迹,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如今,商南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茶,年加工茶叶达6500吨,产值近10亿元,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带领百姓致富的道路上,张淑珍呕心沥血,最终积劳成疾。1989年她查出了癌症,在做完化疗的第二天,她由人搀扶着去十里铺茶园,察看春茶采制的情况。茶农们看着她,那个曾经步履矫健、意气风发的“铁娘子”,现在头发、眉毛全都脱光了,戴顶圆帽,身形瘦弱、步履蹒跚,茶农们背过身去,擦拭着眼泪,都盼着她早点儿康复。

  60年来,张淑珍在“南茶北移”的道路上树起了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形象。她仿佛为茶而生,像一粒茶种播撒在商洛山,让贫瘠的黄土地长出了翠绿的黄金芽,让贫困的商洛山长出了致富的黄金茶,让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张淑珍很谦和地说:“我这一辈子都感念共产党,党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全心全意为茶农们服务是应该的,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去干一天。”

  (作者单位:商洛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北纬33度 陕西省 商南县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