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第一次通读《梁家河》,捧起这本书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都提到“我人生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近期内心时有困顿和迷茫,在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冲突时,唯有读书可寻找出路,待找到初心,重新出发。在冬日暖阳下捧起了《梁家河》来读,再看窗外已是夜幕降临,通读全书后内心止不住的激动,提笔写下了本篇读后感。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经历实为首次了解,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成功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经历黎明前的黑暗,怎会迎来胜利的曙光。1969年,15岁的习近平成为一名知青,正式踏上了陕北的黄土地,开启长达七年的知青岁月。初到梁家河的一番苦日子,让青年习近平有了退却的想法。后来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习近平,他凭借着不服输的倔劲熬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回来后他依靠群众,融入群众,跟乡亲们吃住在一起,住窑洞睡土坑,干活也从“不撒奸”。他清楚的知道,要改变命运唯有苦干、实干,此后正是靠着扎根人民、团结群众、待人随和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让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书中讲到“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尽管在恶劣的环境下,青年习近平仍然不忘读书,甚至为了从书中汲取“营养”,跑去几十里地外的村子借《浮士德》来看,涉猎的书籍种类也较为广泛,有古代的、现代的、有文学的、哲学的等,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习近平不断用知识来充实自身精神世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正如俗语所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慰籍和指引人类灵魂最为直接的部分,一切的人世困惑,书中皆有答案。
青年习近平在入党时因为父亲的缘故受尽苦楚,一次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一次次被打回,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忱,怀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最终他的入党申请被组织所批准。让作为新一代青年的他备受鼓舞,更加坚定自己入党的决心,决心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史,时刻激励我应当放下思想包袱,满怀信心的轻装前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青春的年纪,奋斗正当其时。
通读过后,文章开头所说的困顿和迷茫早已消失不见,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肩负时代的重任,人民的重托,我们定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牢记初心和使命。应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作为青年学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践行“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的根本宗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作风和担当。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以梦为马,终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作者 张敏轩)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