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铸心田 优良家风代代传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家家之训”形成了“家家之风”。正是在这种成长环境中,我们体会着父母的言传身教、老一辈的谆谆教导,在生活中学到了很多。习近平同志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我叫王伟康,今年34岁,家中有父母和爱人以及一子一女。在旁人的眼里,我们是幸福的六口之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从咿呀学语的小婴儿到现在已成家立业的我,伴随我的就是长辈们从小到大的教诲。红色基因在我家代代相传,我的姥姥、爷爷、外公、父亲、母亲、爱人都是党员,从小的红色教育,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刻的认识。
(一)
“爱”。要说红色家风的传承,还得从姥姥说起,她是在1949年6月,合阳县党团组织在我村第一次召开公开大会时,姥姥加入了党组织。那时候,国共两党处于激烈的拉锯战,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危险时时存在,坊间传言国民党来了先杀共产党员,有些人听的害怕,刚刚入党就又退党。有人劝姥姥也赶紧退党,免得引来杀身之祸。年轻的姥姥认为,自己没做什么坏事,共产党也没让她做啥坏事,且共产党都是为人民做好事的,没什么害怕的,要杀就杀吧。姥姥就是怀着这么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且身体力行,处处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60年不改初心。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层党团活动轰轰烈烈,姥姥广泛参与党的基层实践活动,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姥姥一生吃苦耐劳、乐善好施,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的那些年,村里年轻的媳妇姑娘们,干活都喜欢争着抢着和姥姥挨着,因为姥姥干活总习惯左帮几下右帮几把,既快又卖力。在家乡生活的年月,左邻右舍常找姥姥帮忙结布、蒸馍、带孩子,姥姥从不推辞。姥姥是亲戚邻里公认的热心人、生产队评选的劳动标兵、党组织表彰的先进典型。一贯劳动积极、热心助人的姥姥,连年被评为先进党员、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县乡村的表彰奖励。1982年,60多岁的姥姥还被合阳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好婆婆”。
当时我在老家小时候,家里父亲母亲工作忙,就让姥姥照管我,我是幸福的,因为在她面前,我从来不用是一个好学生、好孩子,我甚至可以任性、懒惰、自私、无能,也不用担心她会不爱我。但我仍然努力成为一个和善、宽容、勇敢、慷慨、勤奋,愿意去爱别人的人,因为知道这样子她会很开心---我希望她开心。只要你曾被这样爱过,你就永远不会怀疑这个世界有一种无条件的爱。
(二)
“威”。我的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听父亲常说爷爷是从解放初期“土改”到80年代初一直担任村里的支部书记,工作中一身正气、兢兢业业,总能为村民着想,并领悟富民政策,总为村里的发展而群策群力,他总会让有本事、学识广、威信高的优秀代表为村里献言献策,团结村民一起致富。
记得村里的叔叔伯伯们说,爷爷在村里的威信很高,有些调皮捣蛋的大哥哥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见到爷爷,爷爷眼一瞪,他们就吓得不敢乱动,等爷爷发话教训完了才敢走,村里的大小事,只要说到爷爷那块,爷爷根据他们所描述的,再问问其他知情人,就下了结论,并且大家都心服口服。我们村50年代被评为西北五省的“造林模范村”,80年代又被上级命名为“模范村”,并在村头立碑。近年又被省上命名为“传统村”。
(三)
“德”。我从小是在外公的看护和教育下成长的。外公的一举一动,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要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有这种坚定的信念,生活中有谦卑的习惯,那还得从外公说起,外公一生虽没有做惊天动地之举,但他总在很平凡的琐事之中帮助别人,感化他人,他帮助别人,总是既随心也随意,一切都在很随缘的状态下进行,一点也不张扬,所以,外公在澄城县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因而树立起一种无言的口碑。
爱读书,也是外公的一大爱好,已八十五高寿床头还是堆满了书籍,每天睡觉前,还要翻翻看看,才能入睡,在生活中,他经常指导我,让我要勤奋工作,忠诚于党的事业,我总会铭记在心。从商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的位子退休后的外公,受澄城县关工委聘请,坚持多年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热爱劳动,争做四有新人。曾被渭南市关工委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四)
“善”。父亲性子温和,待人和善,他的行动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以和为贵、以善为本、以诚为信、以国为大、以家为荣。”(以和睦相处为珍贵,以诚实来积累实现信誉,以善为做人的本质,以国家事为重,以家庭为荣誉)。
父亲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安康铁路分局万源车务段工作,他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干工作,被西安铁路局团委命名“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并担任火车站站长。和他接触过的同事和朋友都这样评价他:“他朴实和善良,有着浩瀚大海的豁达和包容,是个值得交一辈子的朋友”。后来因为和母亲两地分居,还有老人和幼小的我需要照顾,父亲为了家庭,毅然放弃自己的前程,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在澄合矿务局铁运处担任机关支部书记直至退休,他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家事、公事两不误,我从小耳目渲染这一切。
(五)
“正”。如果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那么母亲就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幸运,因为我的母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像所有的母亲一样纯朴、厚道、慈祥,秉承着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细心打理着自己的家庭,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但她又与众不同,她对我的教育严厉多于宽容,批评多于鼓励,遇到挫折先从自身找原因,用她那端正的人品,诚恳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影响了我的童年、青年、直至今日。
记得在母亲上班的乡镇生活着,我大概八岁,有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村里路上拾麦穗,在路过一片向日葵地时,我们几个眼馋那些饱满的葵花籽,就顺手每人摘了一个,藏在袋子底下带回了家,母亲发现后,问了情况,严厉的训斥我,“谁让你不经过主人同意乱摘东西?马上向别人道歉去,记住,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我只好乖乖的跟着她把向日葵送给了主人。第二天我问别的孩子他们挨骂没,他们大都说没有。
当时我真搞不懂母亲为啥要严厉的训斥我,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的母亲退休于澄城县直机关工委纪委书记,也是为共产党奋斗了大半生的人。她养育我,默默地为我付出着,只为我能幸福。我的母亲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最爱的人!
(六)
“家”。08年大学毕业,我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来到了美丽的华州区,并认识了我的妻子肖琳娟,她也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说起我们的相识,还真有缘分,当时我们都在乡镇计生办工作,上级要进行培训,每个乡镇出一名计生员去渭南培训,就这样,我们认识于培训岗位上,记得培训期间,她是我们周围学习最认真的,记笔记最详细的,老师所讲的内容她不光能了然于心,还能举一反三,在她的影响下,我们的培训圆满完成,回到各自单位后很快的完成了工作任务,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责任和细心,也让我对她起了爱慕之心,同她走到了一起。婚后,她一边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一边对家庭、子女照顾的井井有条,这是她的闪亮点,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最基本的素质。如今她在区市场监管局党建办工作,也是一名党务工作者,为共产主义奋斗着。
(七)
“传”。我的大女儿王昱桐出生于2013年2月,现在在毓秀小学上学,是一个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好孩子。能按时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周围的很多孩子都愿意与她接触、交流、玩耍。她也很爱家人,孝顺长辈,懂得分享。
吃到好吃的东西,总是第一时间塞到爷爷奶奶嘴里,爷爷奶奶总被这个举动乐的眼角绽开幸福的纹路。她常常稚气但又那么深刻的说:“我最喜欢星期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家里陪我了。”朴素的愿望深深地表达了她对家人的爱。在2019至2020年度被评为毓秀之星称号。我的小儿子王俊泽现在两岁多,目前是我父母管着。
近日我回家听到了一段婆孙的对话,有点意思,当时我母亲正给我两岁多的儿子讲故事《小猴下山》,故事的内容是猴子下山看见玉米地就掰了一个大玉米,往前走时发现桃子,就丢了玉米拿上桃子,后来换了西瓜丢了桃子,最后追小兔子把西瓜也扔了,小兔子还没追上,空手而归。母亲就问:“你从这个故事想到了什么”?俊泽说:“小猴子不聪明,应该第一次拿上玉米就跑”。母亲这时候语重心长的说:“你应该从故事里边看到,小猴子乱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不管是玉米还是桃子、西瓜,都要经过主人的同意才能拿,明白了吗。”俊泽似懂非懂的听着,我笑了。父母很累很辛苦,但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对孙子流露出的爱意,他们管着我也放心。
祖辈父辈的这种赤诚之心,不断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孝敬老人的精神在不断激励和感染着我,我会把“以善为本,以和为贵,报效社会,为国为民”的这种家风家训代代相传,不负众望的传承下去。
今天,经过亲人们的鼓励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已成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和我的亲人们一样,正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为党为社会勤奋的工作着,特别是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把党务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同时,还承担兼任关工委主任之职,决不能当闲职,不负党委重托,主动作为,努力把全镇关心下一代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不断培育和造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作者:渭南市华州区瓜坡镇党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王伟康
编辑: 郭长财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