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白月宁 · 陕北【下】(语音版)

2020-06-03 03:10:51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陕北的民间艺术源源流长,其艺术种类之多,艺术价值之高,令世人瞩目。...


陕北【下】

作者:白月宁

  人称母亲河的九曲黄河,从陕北境内浩浩荡荡地穿过。黄河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由混沌走向开放文明的结晶,在这里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黄土文化和黄河文化。这里,少数民族社会的文化、黄河农耕文化,还有轩辕时期的文化,不断进行融会贯通,传承发展,使陕北的地域文化和各种艺术空前繁荣。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群群热血青年冒着枪林弹雨,千里迢迢地来到延安。他们当中,除了有扛枪杀敌的战斗英雄外,还有一大批青年参加了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他们创作出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兄妹开荒》等优秀文艺作品,鼓舞战士们的斗志,使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艺术圣殿。

  七十年代,一大批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陕北延安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把京城文化带到陕北贫穷落后的小山沟,与陕北的民间艺术相交融合,对陕北进行了文化、思想和精神洗礼。陕北人民的勤劳善良、朴实憨厚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正处在人格塑造期的北京知青,使他们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锻炼成长。他们当中,不仅仅涌现出了习近平、王歧山等一大批中央和地方的党政高级领导人,还培养了史铁生、陶正、叶延滨、陈泽顺、高红十、梅绍静等一大批知青作家。京城文化还影响和带动了陕北的路遥、师银笙、谷溪、史小溪、刘凤梅和海波等当地土著作家的成长,使他们活跃在当代文坛上。

  陕北的民间艺术源源流长,其艺术种类之多,艺术价值之高,令世人瞩目。

  陕北高原磅礴气势的熏陶,黄河汹涌浪潮的洗涤。陕北大秧歌在黄土高原上,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翩翩起舞,十分壮观。高亢、豪迈的陕北民歌,则是劳动人民发自肺俯的心声。《走西口》的凄凉,《兰花花》的悲伤,《三十里铺》《赶生灵》《五哥放羊》的故事,反映了陕北人过去生存艰难和为此抗争的悲壮。

  在陕北乡村的农家小院里,到处可以看到庄户人家的女主人举着一把小剪刀,在一张张普通的红纸上,剪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剪纸艺术精品。

  陕北,这个历史老人穿过几千年的时代隧道,来到了公元二十一世纪,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彰显了蓬勃的生机。今天的黄土高原上,不再是黄土飞扬。她展现在人们眼帘的是:山川秀美,满眼青翠。川道里,山坡上,绿树丛林间挂满了红艳艳的大苹果、甜滋滋的大红枣。高高的山顶上,开发石油钻井的铁塔直穿云宵。一驾驾飞机在天空中翱翔,一列列高速列车在山沟里穿过。宽阔的高速公路上,一辆辆豪华轿车穿流不息。

  宋朝的一代文人范仲淹当年担任延安的最高行政长官时,称陕北为“塞下”。写下了“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诗句,赞陕北秋天的美好景色。

  伟人毛泽东在延安战斗生活时,曾站在苍茫的陕北高原上发出了:“陕北是个好地方”的赞叹!

  毛泽东的赞叹,是当时陕北的真实写照。如今的陕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开放、文明、富裕的大陕北。她正在以崭新的面貌与世界对话,与世界同步迈向美好的未来。

白月宁

     陕西延川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任记者。先后在《嘹望》《延河》《陕西日报》《各界》《延安文学》《黄河报》和《延安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百余万字,结集出版了散文集《乡情依旧》,新闻通讯、报告文学集《雕像》《基石》《托起明天的太阳》《政协委员风采》等。与人合编了《山花文丛》第二辑,被延安市文联评为“优秀文学作品”。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白月宁 陕北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