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仲景博物院在研究非遗项目“医圣张仲景祭祀”过程中,从一幅元代“历代名医之图”碑拓中,成功辨识出医圣张仲景的石刻画像。据考证,该画像为已知现存最早的张仲景石刻像。值得一提的是,刊刻于元代的“历代名医之图”碑(以下简称“名医碑”)现存于陕西省韩城市北营庙关王祠大殿门口,碑文内容极为丰富,以时间为序,记载历代名医189人,是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史与医家形象的重要实物资料。
石碑上记载历代名医189人
韩城北营庙是陕西地区较为少有的元代建筑遗存,“名医碑”则是目前所见唯一一通元代镌刻历代名医碑。据《韩城市文物志》及文献资料记载,该石碑刊刻于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重阳节。石碑通高187厘米,碑身高114厘米、宽68.5厘米、厚13.5厘米,座高73厘米、宽79.5厘米、厚30.5厘米,碑额横刻楷书“历代名医之图”。碑上所刻内容全国罕见,是以时间为序,记载着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金时期的历代名医名单。
“名医碑”碑身正文为楷书阴刻,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中部横刻三皇五帝至大金的各朝代名称,每个朝代之下罗列着该朝代名医的姓名。有部分名医除姓名外还刻有官爵、尊称、字与号,在碑文中可看到医圣张仲景的相关信息“张机,字仲景”。据文博专家统计,该石碑上逐朝记载历代名医189人。
“名医碑”最下部分,镌刻了元人段秉昭写的“历代医源报本之图”序言文字。段秉昭写道“上绘三皇、十名医之像,下书历代贤医之姓氏”,文中着重提及刊刻此碑得到时任韩城县尹支持,并在文末附记书丹、刻石者姓名及时任韩城县尹、主簿、县尉、典吏4人的姓名与官职。
北营庙是祭祀关帝的庙宇,那么,这一通“名医碑”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北营庙始建于元代,由关王祠、孙真人祠和西道院组成。孙真人即药王孙思邈,‘名医碑’中不仅有其画像,还题刻赞言‘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文博馆员方琦、赤峰博物院助理馆员王英男结合相关史料研究认为,关王祠和孙真人祠仅一墙之隔,距离很近,“名医碑”最初应立于孙真人祠内。
已知现存最早的张仲景石刻像
“名医碑”额首镌刻图像很清晰,共线刻有15位人物画像,人物姿态多样、生动形象、线条流畅,且儒道服饰均有。因其中10人的画像之侧,题刻有概括了名医成就的16字赞言,所以可一一对号入座,确定画像上这部分名医的姓名。比如,张仲景像旁便有赞言为“汉张仲景,伤寒论证,表里实虚,号名亚圣”,文博专家正是据此推断出其为已知现存最早的张仲景石刻画像。
“名医碑”额首图像最左边,一手持书籍一手摸虎头的医者是药王孙思邈,在其身旁还镌刻一老虎,这应当与他“坐虎针龙”的历史典故有关。此外,还有“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剐骨疗毒,神效巧多”“秦神扁鹊,精研医药,编集《难经》,自古莫若”及“天师岐伯,善答轩辕,制立素问,始显医源”等题刻。
按“名医碑”所刻文字顺序,这10位医者依次为岐伯、雷公、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孙思邈、韦慈藏。另外还有5人身侧没有题刻赞言文字,但根据画像上的人物特征,参照历代古籍刊刻中的名医之图,也可大致确定其对应身份。最中间手握长竿、赤脚老者形象应是伏羲,伏羲左边手持草药者是“神农尝百草”的神农,伏羲右边头戴冠帽、慈眉善目者则是轩辕黄帝。伏羲、神农、黄帝均呈端坐姿势,伏羲与黄帝身后各站立一随从,具体姓氏尚不可考。
记者 赵争耀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