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1月7日立冬节气到来,羊肉汤、炖排骨、饺子等应季美食纷纷被端上餐桌,市民们循着传统习俗开启“补冬”模式。然而,现代人物资充足、活动量减少,若延续“胡吃海塞”的进补方式,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西安市红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莉提醒,新时代的“贴冬膘”,核心是“补营养”而非“长脂肪”,用科学搭配为寒冬筑牢健康基础才是关键。
这些“贴冬膘”误区千万别踩
误区一:高油饮食=补身体。王莉说,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虽香气诱人,但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极高,长期摄入易升高血脂,增加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绝非冬季进补的优选。
误区二:高糖饮食=暖身抗寒。奶茶、蛋糕、甜饮料看似“暖心暖胃”,实则糖分超标。过量糖分不仅会加速脂肪堆积,还会扰乱胰岛素分泌,诱发胰岛素抵抗,为糖尿病埋下隐患,反而不利于冬季健康。
误区三:高脂饮食=能量充足。香肠、腊肉等加工肉制品,以及奶油、黄油等高脂食物,热量密集却营养单一,缺乏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吃多了只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不利于冬季体质提升。
王莉指出,如今人们普遍面临营养过剩和能量失衡问题,尤其是血糖、血脂异常及肥胖人群,不加选择地食用高热量饮食会直接加重代谢负担,可能诱发或加剧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立冬进补,亟须升级健康理念,从“盲目吃好”转向“科学吃对”。
科学“贴冬膘”记住四大核心要点
1.补足优质蛋白,拒绝囤积肥膘。蛋白质是维持免疫力、修复身体组织的基础,冬季应优先选择优质蛋白来源。推荐鱼肉、虾、鸡胸肉、瘦牛肉、鸡蛋、牛奶及豆制品,减少红烧肉、肥牛、加工肉肠等高脂肪肉类摄入。优质蛋白饱腹感强,能减少零食摄入且食物热效应高,消化时需消耗更多能量,有助于维持基础代谢。
2.主食换“慢碳”,稳住血糖是关键。天冷时,人们偏爱白米饭、白馒头等精细主食,但这类食物会导致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促进脂肪合成。王莉建议将部分精细主食替换为糙米、燕麦、藜麦、玉米、红薯等全谷物和薯类。这些“慢碳”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能平稳血糖,避免胰岛素剧烈波动,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及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也是预防腹型肥胖的有效手段。
3.调整进食顺序,轻松控糖控量。一个简单的进食顺序改变,就能带来显著健康收益。王莉建议餐前喝少量清汤,先吃大量蔬菜,再吃蛋白质菜肴,最后吃主食。这样能先用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填充胃部,增强饱腹感,延缓胃排空及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峰值和总体热量摄入。
4.运动搭配进补,实现“越补越健康”。“进补”必须与“消耗”相结合,规律运动是平衡能量、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冬季运动建议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与抗阻运动(如深蹲、俯卧撑、弹力带训练)相结合。抗阻运动能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消耗血糖和热量的“主力军”,肌肉量越多,基础代谢越高,身体越不容易堆积脂肪,血糖也更易控制,真正实现“进补不发胖,体质更增强”。
总之,王莉表示,进补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对越好”。摒弃高油高糖高脂的旧观念,用优质蛋白、“慢碳”主食、合理搭配和规律运动武装自己,这个冬天才能“补”出活力、“补”出健康。
首席记者 马相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