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之下,宽阔平整的道路延伸进村,整洁的街巷两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在精心打造的绿植园区,一艘嵌着“红色印初心”的砖红色木船格外醒目,无声诉说着现代活力与红色传承的交融。这幅如画的乡村新景,就是如今的杨凌示范区揉谷镇田西村。然而,谁能想到,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年轻人纷纷逃离的“烂摊子”?

10月26日,在“循‘新’出发·‘质’在必行——解码杨凌农科城创新实践”活动中,田西村党支部书记田小雄向采访团深情讲述了村庄的蝶变历程。“过去,道路泥泞不堪,污水横流,年轻人外出打工,耕地撂荒,村民收入微薄。”田小雄回忆道。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下,田小雄带领村民抢抓机遇。短短三年时间,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硬化彻底解决了出行难,污水治理让环境整洁有序。但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田西村立足本地优势,利用疏松透气的土质,在这里种出的红薯口感格外香甜。“虽然第一年收入增长不明显,但‘田西村红薯’的品牌迅速在周边打响了!”田小雄说。
2017年获得省级资金帮扶后,田西村发展步入快车道。到2019年,建成了占地300亩、投资1200多万元的产业融合示范园,带动3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村集体统一流转了全村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建设、运营”。三年间完成了3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用老百姓的话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小雄感慨道。
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的画卷由此铺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初步集聚,如同磁石般吸引了多元业态。羊肚菌种植、蝴蝶兰培育、有机肥生产等企业相继落户。2023年,田西村大胆迈出农文旅融合的关键一步,引入观光小火车发展乡村旅游。“没想到迅速火了起来!”田小雄兴奋地介绍,“今年春节,日均收入最高超3万元!这不仅为村民带来了额外收入,更重要的是,看到希望,更多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了。”

产业的集聚不仅解决了当地200余人的就业,人均增收突破1000元以上,还带动了乡村人才培训业务,近两年平均每年接待学员约3万名,为集体创收近30万元。2024年,田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10万元,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

另外,田西村探索出的“集体主导、科技支撑”发展模式,已走出本村,成为可借鉴的样板。其经验已为陕西、新疆、河北等400余个乡村提供了建设方案,年产值超700万元。如今的田西村,早已超越单一的红薯种植,蝶变为以红薯育苗为主导产业,集亲子研学、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三产深度融合示范园区 。
展望未来,田小雄目标明确:“我们要继续做强红薯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深化农文旅融合,精心打造‘田西田园综合体 ’,让田西村成为杨凌农科城的闪亮名片!”(张洁 记者 刘艳宇)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