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家属院加装的电梯 记者王健 实习生付子涵 摄
今年开始,建设“好房子”被多地政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不仅新房子要建设成“好房子”,存量巨大的老房子通过补短板疏痛点也要变身成为“好房子”,如今,在“存量提质”跨越的过程中,大街小巷不断发生变化。“人民期待”是如何酿成“民生实景”的?幸福的刻度又是如何在街巷间落笔的?带着这份追问,我们走进寻常巷陌、居民院落,触摸城市更新的跃动脉搏。
老人告别“窗台望”
幸福感直线“梯”升
走进永乐路18号西安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家属院,几栋较有年代感的居民楼前后,一个个贯穿上下的“透明玻璃罩”格外显眼——这是小区加装的电梯,甚至4号楼前,加装的连廊电梯还成了小区新景。
作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单位型社区,这里9栋居民楼中,居民有650户,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32%,“爬楼难”曾是压在不少家庭心头的“大石头”。
自2021年起,加装电梯成了小区持续推进的一件大事。“社区在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时,收到居民关于加装电梯的呼声较为强烈,在与小区加装电梯小组的沟通下,配合开展加梯政策宣讲、沟通协调居民意见等活动,让居民们充分了解到加装电梯政策及补贴申请措施详细情况,通过入户走访和社情民意板凳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询意见,最终在2021年8月,小区10号楼2单元‘样板’投入使用,加装电梯在小区不断被‘复制’。”长乐社区党委书记薛静说。
“以前小区里很多老人上下楼困难,只能趴着窗台上往下瞅,现在想出门随时都可以。”住户李继勋说,2021年小区第一批共申请加装18部电梯,目前已完成施工投入使用的有10部,有4部正在建设中。“刚开始,小区里加装电梯也有不少人反对,觉得会影响房屋的采光,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老人摆脱‘悬空’的生活,实现上下楼自由,也都改变了想法。”住户蔺平安说,现在甚至有些住在还没加装电梯楼内的老年住户,迫不及待在小区里租电梯房,想要“梯”升幸福感。
细节里藏“温度”
特色改造激活社区活力
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不仅要注重物理空间的改造升级,还要关注“一老一小”,强服务、优配套。如果说长乐社区的改造聚焦“出行刚需”,那么长乐西路街道电建社区的升级则更注重“细节体验”与“特色赋能”。
走进这个始建于上世纪中期的老小区,平整的沥青路面、楼道口的无障碍坡道、崭新的健身器材……处处透着“以人为本”的巧思。
“以前楼道口没有坡道,我推着轮椅根本没法出门。”家住9号楼的王师傅说,家里有坐轮椅的高龄老人,过去每次出门看见单元门口的三五个台阶都犯愁,至少得需要两个人抬着轮椅上下,现在台阶边上加装了无障碍坡道,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除了台阶改坡道,记者在小区里看到,一些楼道内还加装了扶手。“小区里的楼年头长了,楼体的自身条件无法支撑加装电梯,社区就给我们在楼梯边上安了扶手,这样扶着走,也能轻省很多。”小区住户张阿姨说。
更让居民惊喜的是,社区还将原本杂乱的闲置空地,改造成了文化广场和健身广场,不仅安装了漫步机、扭腰器等10余种健身器材,还设置了休闲长椅。“每天早上,我都会来广场打太极;傍晚有不少老人在这里下棋、聊天,特别热闹。”住户陈大爷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社区因地制宜,引入国网西安供电公司资源,孵化出了“益亩同心坊”志愿服务品牌,利用社区300平方米专用空间、1300平方米共享空间,打造“益亩书香”“益亩农场”“益亩能源”三个子项目。居民在这些创意性的开放区域内,不仅可以畅游书海,还能在社区楼顶的种植区认领“责任田”。记者在社区农场内看到,这里种满了西红柿、茄子、辣椒、生菜等蔬菜。“定期带孩子过来浇浇水、除除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吃到新鲜蔬菜。”居民王女士说。
电建社区在聚焦“一老一小”上,下足了功夫,“电宝梦工厂”就是其打造的社区儿童科创教育实践品牌。在社区专设的教育基地里,定期会开展“电力小课堂”,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与电和能源有关的各种知识。
“后期,我们想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整个社区的光伏覆盖,打造‘光循环+水循环’的绿色社区。”电建社区党委书记刘胜宝说,未来的电建社区,不仅要住得舒服,还要住得环保、住得有特色。
从加装电梯到微改造微更新,近年来,西安的老旧小区改造始终围绕“居民需求”展开,不仅解决了路面破损、管道老化、出行不便等“老大难”问题,还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提升了小区的宜居度与幸福感,让“老房子”不断焕发“新活力”。
首席记者 龚伟芳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