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伊始,陕北高原天高云淡,正是苹果渐熟的好时节。9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观摩活动在延安多个苹果主产县热烈开展。延安市相关负责人、农业专家和果农代表们一起走进宜川、洛川、黄陵的果园,实地看变化、现场学经验、交流新做法。大家围绕一个共同话题——苹果“以株代亩”怎么种出好“钱景”展开交流。
什么是“以株代亩”?它可不是简单地少种几棵树,而是苹果种植方式的一次重要转变。这项新举措着眼于提升单株果品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让每一棵苹果树都成为农民的“增收树”。
在洛川县的一个高标准示范园里,果农老张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以前追求亩产,一棵树结太多,果个小、价格低,忙活一年赚不了多少。现在推行‘以株代亩’,我家10亩地虽然总棵数少了,但每棵都是‘精养’,果子又大又甜,去年价格翻了一番,总收入反而增加了30%,关键是人工、肥料成本还降了!”老张的切身经历,让不少观摩的果农频频点头。
像老张这样的例子正越来越多。这项创新做法不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也切合延安苹果产业的实际和果农的利益。在现场交流中,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蒿慧杰和果农、技术人员亲切交流。他强调,推行“以株代亩”是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果农稳步增收的创新做法。下一步要稳扎稳打,不搞“一刀切”,要充分尊重各地实际情况和果农意愿,“条件不成熟的不强推,条件成熟的不迟疑”。真正让老百姓理解、认可、参与其中,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
与此同时,蒿慧杰还特别提醒,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不能因为发展果树而占用基本农田,切实稳定粮食生产。
据了解,延安市接下来将把“以株代亩”纳入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规划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政府将加强引导和支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更多扶持。不仅如此,村集体、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社会力量也将被鼓励共同参与,为果农提供更多元、更高效的社会化服务。
这场观摩不仅是一次学习交流,更释放出明确信号:延安苹果产业正朝着高质量、高效益迈进,“以株代亩”已成为未来苹果种植的新趋势。对于广大果农来说,这意味着新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变革正在到来——只有种出更优质、更安全的苹果,才能赢得市场、持续增收。
据了解,苹果产业是延安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333.5万亩,产量突破500万吨,鲜果产值271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
记者 周鹏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