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在洛南县古城镇柏庵村村口投下斑驳的光影。一棵高23.1米的侧柏巍然屹立,皴裂的树干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苍劲的枝叶舒展着生命的韧性。这株被誉为“秦岭古柏王”的活化石,历经5000多年风霜依旧苍翠挺拔。
这棵穿越千年的古树,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瑰宝,更见证着从村民自发守护到政府系统性保护、从口口相传到法规护航的生态保护历程。
与岁月同行的活化石
8月12日,74岁的护树员孟忠俊早早起床,习惯性地来到古柏下绕树踱步,指尖轻抚过树干上深褐色的纹路。
“这棵树比洛南县的历史还要悠久。”孟忠俊蹲在古柏下,摩挲着粗糙的树皮,眼中满是敬畏:“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先有柏,后有观,而后才有洛南县’,说的就是这棵生长了5000多年的大侧柏。”
古柏的“年龄”确有实证。据南宋地方志《范志》记载,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这棵古柏已“丈八粗”;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知县陈作枢测得其胸围达二丈三尺(约7.7米)。1980年,联合国文物保护专家多方验证后确认,其生长年代可追溯至原始社会。2022年,全国绿化委员会正式确定该树是全国树龄超过5000年的5株古树之一,成为秦岭深处独一无二的“有生命的文物”。
如今,这棵古柏的“体检报告”精确到厘米:胸围8.2米,地围9.2米,平均冠幅25.7米,枝叶覆盖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每年春季仍会萌发新绿,用蓬勃的生机诉说着生命的顽强。
“它能存活五千年,堪称奇迹。”洛南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何伟南解释,洛南地跨黄河、长江流域的独特区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古树提供了天然庇护,但更重要的守护力量,来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五位护树人的无声约定
“以前外地人来烧香,香比人都高,还有人往古柏树枝上挂红布、系丝带,说能祈福。”孟忠俊老人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的场景,至今仍有些心疼。
当时孟忠俊还是柏庵村党支部书记,看着古柏被过度“打扰”,他和张夏林、孟理辰、张志启、彭结实4人自发组成护树小组,开启了守护古柏之路。
没有工资,没有编制,甚至没有正式的任命文书,5位普通人用最朴素的方式担起了护树重任。每天清晨,他们轮流绕树巡查,观察枝叶是否枯黄,检查树皮有无破损。遇到焚香烧纸的村民或游客,总是耐心劝导:“古树怕火,心里敬重比烧香更有意义。”
雨季来临前,提前疏通古柏四周的排水沟;遇到旱季,从附近的井里挑水,一桶桶浇在树根处;冬天担心冻害,就用秸秆给树干裹上“棉衣”……“这些都没什么,最难的还是改变老习惯。”孟忠俊记得,有村民认为“挂红绸、烧高香”才能表达对古柏的敬畏。
为此,作为教师的张夏林发挥自身优势,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护树爱树的理念,放学后又与其他几名护树员挨家挨户劝说村民不要在树下焚香烧纸。他们不知跑了多少路,磨破了多少嘴皮。
如今,护树员彭结实已过世,其他4位老人也都已进入垂暮之年,但护树的习惯从未中断。孟忠俊时常对着古树念叨:“老彭,你看,树长得好好的,咱们的约定我一直记着。”
古柏保护的现代转型
“全国仅有5棵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秦岭里就这一棵。”洛南县页山中华古柏保护中心值班组组长王平平站在监控屏幕前,指着实时传回的画面说。屏幕上,古柏的每一根枝干都清晰可见,周围的语音预警系统持续播放着文明参观提示。
这样的保护力度,源于洛南县专门成立的古柏保护中心。2023年深秋,科研团队带着三维扫描仪、土壤检测仪为古柏进行全面“体检”,标志着数字化保护工程的启动。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王平平展示着电脑里的实时气象数据。“古柏周围布置了气象监测设备,我们能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数据,精准掌握天气信息,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
在科技守护的背后,是传统智慧的延续。2024年,专家建议引入的火山石派上了大用场。这些从河北运来的黑色石块铺在古柏根部,既能保温保湿,又能抑制杂草生长。“专家说这石头像‘暖宝宝’,还真没说错。”孟忠俊笑着说。
近年来,洛南县构建起“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形成了县、镇、村、养护人“四级”保护体系。2023年,《洛南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后,一系列措施相继落地:建立气象监测站、安装视频监控、建设网络专线、组建专家团队、制定专属养护方案,为古树构筑起全方位保护网。
今年3月15日,《洛南县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范,填补了该领域的法律空白。
保护理念的更新让古柏焕发新生。过去村民认为“挂红绸能祈福”,现在明白了这会阻碍树木生长;曾经树下堆满祭品,如今这里成了村民议事、理论宣讲的“绿色课堂”。保护古树已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守护
如今的柏庵村,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孟忠俊带着游客在古柏下讲解古树的历史和形态,游客们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古柏的树干,用镜头记录这棵千年古树的风采。
“我给游客讲述古柏的历史,讲我们当年护树的故事,告诉他们这棵树不仅是柏庵村的宝贝,更是全民族的珍贵遗产。”孟忠俊老人的声音洪亮有力。
在洛南,古柏的保护效应正在持续扩散。近年来,洛南县全面加强对境内的古城核桃王、石坡李河白皮松、八里侧柏、柏峪寺皂角、高耀空心柳、石门黄连木、古城红旗槐树等古树的保护力度。特别是2023年以来,对全县147棵散生古树和6个古树群开展生境恢复与优化。经过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和补充调查,目前全县有古树名木12357棵,其中散生古树147棵、古树群6个(12210棵)。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古柏镀上光晕。孟忠俊站在古柏下,仰望枝叶间洒落的阳光。远处,孩子们的笑声与村民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这棵历经五千年风雨的古树,见证过朝代更迭,经历过自然变迁,却始终扎根大地,生生不息。从5位老人半个世纪的默默坚守,到政府构建的科学保护体系,再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洛南古柏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护树人的守护中,以崭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着与人类文明相依相伴的故事。
正如孟忠俊常说的:“树活千年靠根深,人守千年靠心诚。只要我们一代接一代守下去,这棵古柏还能再活5000年。”这份承诺,早已刻进柏庵村人的心中,融入洛南的山水间,化作秦岭深处最动人的生态诗篇。(记者 王斌 通讯员 王江波)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