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图书馆 “托管困局”:乱象背后的破局之道

2025-08-25 11:16:49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今年暑假,西安各大图书馆迎来了人流量的高峰,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托儿所”。...

  今年暑假,西安各大图书馆迎来了人流量的高峰,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托儿所”。

  在西安市的多个图书馆内,每天都有大量孩子被家长送来,从早到晚待在馆内。这些孩子中,小到幼儿园孩童,大到中小学生。他们在图书馆内的行为各异,部分低龄孩子在绘本区将书籍当作玩具,随意撕扯、丢弃;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在阅览区大声交谈、追逐打闹,完全无视图书馆内“保持安静”的提示。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在馆内吃零食,垃圾随手丢弃,导致图书馆内环境变得杂乱不堪。而到了中午,图书馆门口便堆满了外卖包装盒,许多孩子依靠外卖解决午餐问题。

  据了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双职工家庭在暑期面临孩子看护难题。一位家长无奈地表示:“我们夫妻双方都要上班,老人又不在身边,孩子放假后没人照顾。图书馆环境好,有空调,还能让孩子看看书,所以只能把孩子送到这里,中午给他点个外卖,让他自己待着。”另一位家长也说:“市面上的托管机构收费太高,我们负担不起,相比之下,图书馆是最经济实惠且相对安全的选择。”

  从法律角度来看,根据相关规定,城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其核心功能是提供公共阅读与文化服务,并没有法定责任对进入馆内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照看。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主要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承担,即便家长将孩子留在图书馆,监护义务依然存在。

  事实上,图书馆变“托儿所”这一现象并非西安独有,在全国多地都有发生。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 6%,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公立幼儿园普遍不接收3岁以下幼儿,私立托育机构收费高昂,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暑期托管服务的空白,更是加剧了这一矛盾。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合力,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

  政府层面应加大政策落地力度。可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按辖区内未成年人数量核算托育服务补贴,重点支持街道和社区开设“暑期公益托管驿站”。明确驿站运营标准,要求配备持教师资格证或育婴师证的专业人员,每日提供4小时基础托管服务,包含作业辅导、阅读指导等内容。

  图书馆可实施分区精细化管理。在儿童阅览区设置“静音阅读区”和“互动活动区”物理隔断,前者配备隔音玻璃和分贝监测仪,后者铺设防撞地垫并设置活动时段(每日10:00-11:30、15:00-16:30)。招募“文化志愿者”队伍,由退休教师和大学生组成,每日在馆内开展1小时绘本共读、手工制作等有序活动,既引导孩子遵守规则,又丰富其阅读体验。

  学校需拓展暑期服务边界。教育部门可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暑期托管服务纳入考核,按学生自愿原则开设“公益托管班”,每天安排2名教师值班,提供作业辅导、体育活动等基础服务,收费标准控制在每人每月200元以内,对困难家庭子女实行费用减免。同时联合辖区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单位,每周组织1次研学实践活动,让托管服务更具教育价值。

  家庭要强化监护责任意识。社区可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图书馆礼仪课堂”,普及公共空间行为规范,引导家长合理规划孩子的暑期生活。图书馆可建立“家长陪同制度”,对10岁以下儿童实行家长陪同入馆,每日闭馆前1小时通过广播提醒家长按时接孩子,从源头上避免“甩娃式”托管。

  图书馆变“托儿所”的困局,既是对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社会治理智慧的挑战。只有各方拿出具体行动,将解决措施落到实处,才能让图书馆回归其文化服务的本质,同时也让孩子们得到妥善的照顾和教育。(马尤翼)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暑期图书馆 托管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