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龚伟芳
长安区砲里街道白鹿村,作为近郊台塬村落,它既有紧邻西安城区20公里的区位优势,又有“一面沿塬,两面临沟”的独特台塬地理风貌。长期以来,小麦、玉米种植是这里的传统农业支柱,如今,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白鹿村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 构建三维发展模型
白鹿村地处长安区砲里街道东部,坐落于白鹿原南塬中段,“塬高风清、四季分明”且昼夜温差大,为传统农业发展提供天然条件,长期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
2018年,南桑村、留村、布村合并为如今的白鹿村,村域周边生态资源丰富——南接白鹿原花海,北依鲸鱼沟,东临沐鱼沟,154村道连接终南大道,交通便利。作为台塬文化聚落,村庄还完整传承了古庙保护、锣鼓、秦腔技艺、古建修复技艺等传统文化,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魅力。
围绕村庄实际,白鹿村规划确立“农耕为魂、塬脉为骨、农旅共融”的核心理念,构建“农业现代化+特色产业化+农旅场景化”发展模型。
依托台塬地貌与生态优势,打造“粮仓+特色+农旅”三维目标:建设绿色粮油基地,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并延伸加工链;发展水培蔬菜、循环养殖、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盘活宅基地建设民宿,开发沉浸式旅游项目,复原田园意境,最终塑造“南桑白鹿・塬上人家”的近郊台塬农旅示范村形象。
提高土地利用率 做好乡村发展规划
记者了解到,白鹿村在规划上严格落实上位规划传导,衔接高标准农田、引汉济渭等重大工程,通过复垦零星和淘汰杂林地,新增耕地500多亩;同时利用林草地发展设施农业与乡村旅游,内部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明确划定村庄建设边界,从严管控产业用地,在宅基地建设中融入古建技艺,保留乡村特色。
规划形成“一心多区多点”产业布局:以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依托乡村产业发展带,划分美丽乡村区、特色养殖区、特色种植区等,推动粮食种植、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激活农业多元价值。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村内服务中心得以优化,新建公园广场和集中殡葬设施;绿色基础设施上,修缮硬化村内道路,改造配水管网,完善太阳能路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厕所入户和“户分类、村收集、街道转运”垃圾治理模式。
风貌塑造上,规划凸显古建技艺,保留关中民居特色,对农房进行“微创改造”;公共空间利用旧物与传统构件造景,让村庄既有“颜值”,又有“乡愁”。
规划注重保护“驻塬、望山、观水、见村”的台塬格局,对村内古庙、古树进行重点保护;同时治理沐鱼沟、鲸鱼沟塬坡,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行。
提供宝贵经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如今,白鹿村规划已落地见效,在空间管控、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均取得亮眼成果。
违法乱建现象彻底遏制,特色产业区、宜居生活区按规划有序推进;项目落地上,高标准农田、水培果蔬大棚、野炊营地等项目顺利实施,耕地连片布局,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提升,水培蔬菜、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量质双升。
村内道路平整宽阔,绿植错落有致,垃圾收运有序,“厕所革命”实现全覆盖;翻新的文体设施、新建的文化小游园,让村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白鹿村的实践证明,近郊台塬村落振兴无需“脱农向城”。立足本地资源、守牢发展底线、推动产业融合、鼓励村民参与,就能实现“粮田稳固、农民富裕、乡村和美”的目标,其经验也为西安市乃至全国同类村庄规划与振兴提供了宝贵参考。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