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朱雀门右转,五岳庙门街安静一如往常。这条常年被大树密实遮蔽的街巷似乎将周围的车马喧嚣阻隔开来,让人心静。
喧闹任其喧闹,自有我自为之。当初,汪世琪正是看中了这点,把餐厅从高新CBD搬到这里。周一闭店日,记者找到这家招牌小得稍不注意就会错过的餐厅,在春雨的淅沥声中,听汪世琪讲述他做菜的故事。
为了梦想两度“半路出家”
盘点自己的经历,西安小伙汪世琪笑称自己两度“半路出家”。
本科学计算机,但却对金融更感兴趣,于是,2009年从南京财经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汪世琪赴英国斯特灵大学留学。因为专业跨度太大,他先读管理科学后转投资,拿下了这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在北京先后供职于央企和外资银行,从事金融方面工作。
但人生的转弯或许就在下一个街角。30岁时,汪世琪供职的银行北京业务收缩,面对领导给出的去上海分行工作的选择,汪世琪开始思考,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同为校友的妻子商量后,他们做出了决定:辞职去追求梦想。
对于汪世琪的“折腾”,80年代初就从企业出来下海经商,见惯了风浪、习惯了打拼的父亲,觉得年轻就是要敢想敢干,对儿子表示支持。
于是汪世琪和妻子又踏上了英国的土地。妻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时尚管理,自诩“爱吃”的他则一头扎进了厨房,在全球知名的蓝带国际学院伦敦分校学习料理。
学西餐料理“真苦真有意思”
回想在蓝带国际学院伦敦分校学习的那一年,汪世琪用了几个字来评价:真苦真有意思。
因为住得比较远,汪世琪上学单趟通勤需要一个多小时。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半到学校开始处理生食,为八点上课做准备。理论课一节课1小时,进厨房的操作课一节课2小时,课间休息10分钟,中午休息半个小时,直到下午五点多下课。“实在太累了就在厨房里睡一会,这都是常有的事。”汪世琪说。
汪世琪说,学习最让他抓狂的是处理鱼。“学校里有一个原则,让食材的每一部分都产生价值,所以必须把鱼皮、鱼肉、鱼骨每个部分都处理到位。”那种滑腻腻的手感和弥漫整个厨房的腥味,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汪世琪就读的蓝带国际学院有130年历史,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7所学校,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0多名学生入校学习。“你知道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吗?”答案是卫生。汪世琪说,毕业考试的时候,学校要求4个小时出两道菜,首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卫生,其次才是厨房统筹、口味、摆盘等。“标准化、精细化贯穿了我们学习的各个环节。”汪世琪举例,“我们经常耗费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去熬一个酱汁,来确保酱汁达到要求的状态。”
尽管千难万苦,拿到毕业证那一刻,离梦想更近一步的汪世琪觉得一切都值了。
餐厅里的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
毕业后,汪世琪进入一家欧洲餐饮集团在伦敦的米其林餐厅,是餐厅里唯一一位亚洲厨师。
“我工作的那家餐厅以地中海菜系为主。之所以去那儿,是因为地中海菜系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学了以后对我的传统法餐加持会很大。”如汪世琪所愿,在这家餐厅,他充分领略到了跨区域文化在餐饮中的融合绽放。怀揣自己开店的想法,工作一年后,他辞职回国。
转眼间,汪世琪自己开餐厅已经6年了。6年里,他的菜单变了又变,但他对厨师这个职业的热爱不变。“菜品中也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客人和自己都认可的菜品,这是最大的压力。”汪世琪说。
运作一个迎接市场检验的“梦想实验场”,汪世琪懂得变通。同样一道菜品,面对外国客人,他会做外国人认可的味道,面对国内客人,他也会做国内客人喜欢的改良。“就拿酸味来说,咱们更喜欢用醋来获得这个味道,但国外是通过柠檬来获取的。咱们西北人口味偏重,遇到熟客这方面我也会注意调整。”这些年,他已将菜品里的中西文化融合“拿捏”得炉火纯青。
汪世琪也有理想化的坚持。餐厅里有两个有趣的梗:“不死心的甜菜”和“不死心的菜花”。这两种汪世琪喜爱的食材,客户反馈一直平平,但他始终没有将他们从菜单上划掉,反倒是先后做了五六次的改良。这个合作伙伴调侃他的梗,却是他内心深处不熄的火焰。
用美食为城市的文化多元增彩添色
地处市中心,汪世琪的餐厅里外国人往来不绝,有趣的故事也不断发生。
“你怎么会这个料理,这是我的家乡菜,简直不可思议。”汪世琪说,前两天他正在厨房里忙,突然走进来一个人,情绪很激动,上来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交谈后汪世琪得知,对方是在西安交通大学学习的外国交流生,看到店外的餐品展示牌后特别激动。从那道融合了多国特色的茄子料理开始,他们聊了很久。
去年年底,我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从144小时延长为240小时。汪世琪说,从那时候起他能感觉到店里的外国人明显更多了,西安的国际化气象更有活力了。“去年,我接待了一个来西安旅游的英国老人。出国多天以后,能在异国他乡吃到地道的家乡美食,他觉得非常意外。”汪世琪说:“就像我们在外久了会特别怀念家乡味道一样,能让在西安的外国人吃到他们的家乡味道,我觉得自己也算是为咱们城市的文化包容和文化多元作了贡献。”
从金融转行餐饮,汪世琪觉得自己像是过了两种人生。他很满意现在的生活——把喜欢的事做成了事业,精神上更加自由,在厨房里不断地打碎自己,再重新拼凑自己、重塑自己,乐在其中,“这是关于灵感和艺术的创造。”
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有一个梦想,“有机会我还是想去外面多学学,接触更多的菜系,探索更多未知的、有趣的领域。”
文/图 记者 刘雪妮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