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已经正式来临。如何健康过寒冬?12月20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一科副主任刘国强,为大家解读冬至的“健康密码”。
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提醒大家添衣加被、注意御寒保暖,外出时要特别注意头部、手部、足部的保暖,预防冻疮发生。
不少人坐在办公室内仍感到手指冰冷,除了暖手宝外,推荐工作之余,进行手部保暖操锻炼,具体可采用双手拇指放入掌心、用力握紧后再用力张开,反复20至30次。足部为“精气之根”,穴位密集、有多条经络通过,冬至时节,务必关注足踝保暖,特别是喜穿裙装的女性不妨穿上厚暖型堆堆袜、厚底靴、护膝,有助于御寒。睡前可坚持热水泡脚,但是对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和老年人来说,一定要注意水温,避免烫伤。
冬至也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民间亦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宜多食温性之食物,忌凉远寒,以助阳长,强体健身。刘国强说,羊肉、牛肉等具有燥热温补的效果,能预防“三九寒冷”,但量不宜太多,过食肉类等肥甘厚味之品,易导致饮食不化、损脾伤胃、聚湿生痰。还可以吃些诸如花生、核桃、栗子、榛子和杏仁之类的坚果。
精神调养方面,要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强求名利患失,合理用脑、发展心智、保持平和,避免劳累过度、积劳成疾。
冬至起,天地万物的阳气开始升发,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运动是最好的升发人体阳气的方式,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刘国强表示,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中锻炼。同时,冬天早晨由于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即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上下对流活动,工厂、家庭炉灶等排出的废气,不能向大气层扩散,使得户外空气相当污浊,能见度大大降低。因此,有逆温现象的早晨,在室外进行锻炼不如室内佳。
冬至时,大家都知道要吃“饺子”,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时节要吃饺子。刘国强分享,这个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下来的。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时,坐堂行医,诊病施药,被后人传为佳话。后来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值隆冬,他看到白河两岸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冬至这天,他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及药物捞出来剁碎做馅,用面粉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后分发给前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感到浑身上下暖暖的,两耳发热。于是,后人便在冬至这天,照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饺子”或“扁食”食用,一直延续至今。
(记者 马相 实习生 师冰洁)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