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系统改变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被动模式,将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前置,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并结合文物大数据的空间分析,实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文物预警,有效避让了文物空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宇在17日举行的“发现长安——西安考古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据介绍,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始终强调科技力量的建设。引入地理信息系统,以历年工作成果为基础,通过科学分析西安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现状,并借助GIS及大数据技术的强大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以田野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理论为支撑,利用全息考古空间信息采集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完成了西安城市考古“一张图”平台,不仅制定了数字化标准,突破了“卡脖子”关键技术,还开发了系列工具和软件,为“城市考古”的深入推进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加强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同步协作,提高考古现场文物信息提取能力、文物应急保护处理能力和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焦村十六国大墓土雕、史前陶窑、重要墓葬等大型遗址实现整体搬迁、异地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平台投入使用,现场文物信息提取与保护更为规范化,漆木器、彩绘陶器、壁画、脆弱金属器等都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实验室文物保护由传统文物保护修复占大比重的工作模式转向传统文物修复、文物科技保护、文保项目并重的工作模式转变;通过该院文物分析实验室的建设,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物研究机构深入合作,分子生物学、化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在文物信息采集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助力文物价值阐释,不断拓宽文物保护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记者 张潇)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