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西安市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5周年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西安“三农”工作发展板块。
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开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崭新局面,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农业经济总量大幅跃升
75年来,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38亿元发展到2023年的594.43亿元。
农业内部以种植业为主调整为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共同发展。同时,经济作物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粮食单产不断突破新水平
西安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实现较大增长,近四年来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万吨以上,单产实现质的飞跃。1949年,全市粮食产量仅45.59万吨,单位面积产量76公斤/亩,到2023年粮食产量达140.43万吨,单位面积产量365公斤/亩,粮食产量增长2.1倍,单位面积产量增长3.8倍。
西安蔬菜水果产量快速增加,品质不断提升,极大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1949年全市蔬菜产量仅有3.48万吨,1978年为45.66万吨,2023年达374.76万吨,较1949年增长106.7倍;园林水果产量1949年仅有0.72万吨,1978年3.37万吨,2023年达到105.03万吨,较1949年增长144.9倍。
肉类品种多样化,奶类产量快速增长,成为西安畜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全市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1985年的91.0%下降为2023年的73.3%,牛羊肉产量比重由4.0%上升到8.9%,牛奶产量从1949年的636吨提高到2023年的8.29万吨,增长129.3倍。
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由1978年的21.9%提高到2023年的86.2%。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也在提升。西安坚持走科技兴农、发展特色的路子,2023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03%,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达17.29万人。
现代农业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展示窗口。2023年,全市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75家,规划面积27.67万亩,建成面积19.50万亩,年销售收入18.97亿元。
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末,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4家。2023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595.61亿元。
西安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重点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30多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271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达到19.60亿元。
195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有78元,1978年为140元,2012年首次突破万元,达11442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86元,到2023年达19826元,年均增长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8年的2.92降至2.58,缩小0.34。
医疗保障及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2023年末,全市所有村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且通公路、通电话,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民小组占到95%,5G网络通达率的村占到84.5%,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到81.7%。全市农村常住户安全用水率达100%;使用卫生厕所的户达100%;生活垃圾集中分类的村占到77.9%;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村民小组占到93.8%,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2023年末,全市建成村卫生室2502个,卫生技术人员3791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4个卫生室及2.1个卫生人员,农村居民医疗参保率达100%,农村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2010年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出台,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领取一定养老金,且随着年龄增长,国家养老补贴也在增加。
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
2020年末,全市农村地区所有建档立卡户及26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2023年,全市103.4万农户367.2万人实现防返贫监测全覆盖。
2020年以来,西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大行动”,对各区县“精准画像”,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周至县猕猴桃年产量53万吨,产值超60亿元;阎良区甜瓜产业基地年产量20万吨;鄠邑区建成年产量10万吨的葡萄生产基地等。
近年来,全市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23年全市共建成美丽村庄738个,29个村入选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在环山路、白鹿原、石川河等重点区域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美丽村庄风景线。(记者 文艳)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