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茶的故乡,拥有悠久而丰富的茶文化。其中,黑茶作为一种独特的发酵茶类,在中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品种和制作工艺。咸阳茯茶是陕西省著名的黑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近日,在泾渭茶博园的产品展示大厅内,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歆正在认真品鉴同一款茯茶由于冲泡方式不同而带来的口感变化。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卓越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的区位优势造就了我们陕茶绝佳的品质,是我省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重要基础。” 面对记者的来访,胡歆滔滔不绝地讲述起了茯茶的“前世今生”。
挖掘历史故事 用文化自信助力茶产业发展
咸阳是茯茶的传统产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生产历史,曾是古丝绸之路上“茶马互市”最主要的商品。“向来只说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清代文学家纪昀在诗中所说的,正是陕西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咸阳茯茶。
如何依托历史文化助推品牌发展?是作为政协委员的胡歆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是企业历久弥新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胡歆认为,传承好企业文化要从品牌和历史的角度,挖掘背后的历史价值、人文内涵,讲好品牌文化、讲好传承故事,才能获取消费者持久的关注和持续的生命力。
通过什么形式讲好历史故事?胡歆表示,带有历史元素的联名就会使品牌更加年轻化和丰富化。泾渭茯茶相继推出的“唐妞驾到”和“秦礼茯”等文创产品就以文化为魂、以健康为美,独特的包装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继承是对历史的尊重,创新是对历史的延续。2022年“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联合申报项目之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继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之后的陕西第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弘扬茯茶文化,讲好茯茶故事。胡歆建议,组织团队开展丝路茯茶探访活动,收集整理丝路沿线的茯茶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咸阳茯茶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壮大非遗技艺传承人队伍,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梯队,开展非遗文化展示和技艺传承,实现非遗与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发展。
“我们要继续深挖陕西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文化自信作为基石,让茯茶推广更具生命力、更加深入人心。”胡歆说。
利用地形优势 拉动产值销量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茶区考察时指出,“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
胡歆介绍,陕南三市是陕西省茶树的主要栽培区域,现有茶园约298万亩,茶叶年产量约12万吨,具有丰富的夏秋茶鲜叶资源。咸阳茯茶以较成熟的茶树鲜叶为主要原料进行加工,不与绿茶生产争夺鲜叶,可充分利用现有富余的优质茶叶资源,具有提升茶园综合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巨大潜力。茶产业也成为陕南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提升陕西省茶园的综合利用效益,提高茶农收入,实现咸阳茯茶与陕南茶区联动发展,胡歆建议,支持咸阳茯茶企业与陕南茶企、农民合作社开展合作,组织茶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到茶区开展黑毛茶加工技术培训和宣传,建立毛茶初制厂,建设黑毛茶清洁化生产线,提升黑毛茶生产技术水平,解决茶农生产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同时建议,在黑毛茶主产区建立毛茶交易中心和配套的标准化仓储陈化库,并通过交易中心实施黑毛茶生产销售的双向补贴,一方面能鼓励茶农积极参与黑毛茶生产,解决其销售难,仓储难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能降低茶企采购陕南原料成本,提高咸阳茯茶的产品竞争力。
目前,咸阳茯茶平均每年收购毛茶1500余吨,茶农增收3300多万元,每1吨原料可生产加工830余公斤左右的茯茶。期间,泾渭茯茶通过技术帮扶、采购帮扶、劳力帮扶、用工帮扶、经济帮扶等多种方式开展扶贫工作,为陕南地区的茶农提供了稳定、持久增加收益的途径。
做好当代表达 科技赋能助力茶香飘向世界
随着茯茶逐步实现产业化,传承者开始探索传统技艺如何更好地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
“传承古老制作技艺,绝不意味着在生产方式上拒绝现代技术,用当代的表达形式去传承历史,才是我们肩上最大的责任。”胡歆说,如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检测手段,让制茶全过程实现精准调控。
在咸阳茯茶数智工厂的厂房内,拼配生产线、竖向压茶设备、智能控制发酵房等现代生产设备焕然一新,鳞次栉比的橡木料仓散发着阵阵清香。智能竖向压茶设备通过大数据分析制茶师傅的筑茶手法,运用智能控制的方式进行高精度模拟,并通过模块化设计把传统手筑茯茶工艺中的称重、蒸茶、拨料、筑制、脱模等多道工序整合为一体,优化了传统工艺,提高了产品品质。
近年来,咸阳茯茶围绕茯茶的发酵技术、工艺装备、产品创新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解决了陕南黑毛茶加工关键技术、“发花”工艺质量控制、茯茶品质形成机理、茯茶产品单一等难题。也开发了“原料快速醇化”“调控发酵”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原料库存周转慢、流动资金占用多、产品品质不一等问题。
“制茶必须实现标准化,才能做出规模和品牌。”胡歆表示,历史渊源和传统工艺只是底蕴,运用现代食品工业的理念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全面聚焦产业形态系统更新,才是现代企业走出去的制胜之策。
“现如今,茶叶已不再只是茶叶,从丝绸之路上作为‘原料’出口的茶叶,已然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一种象征,在无数关中茶人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小小的茶叶将走的更远,飘香世界。”胡歆说。(实习记者 王雅 记者 韩永国)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