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凝聚行业力量、更好地推进秦腔艺术繁荣发展,作为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31日,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研讨活动在西安举办。秦腔领域的相关领导、专家、艺术家以及众多秦腔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秦腔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出人出戏 夯实发展根基
“创新发展,贵在继承。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创新发展,不可搞空中楼阁式的创新,而丢掉了秦腔的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表示,作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国家级秦腔艺术盛会,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就是弘扬秦腔艺术、推进秦腔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催化剂,它为每一个院团搭建平台,促进剧目的提炼和升华,推进人员的交流和成长。
“好的剧目是剧团的立身之本,而好的作品离不开优秀的编剧、导演、舞美、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对秦腔的发展意义重大,要进一步优化秦腔发展环境,五省区拧成一股绳,把秦腔推向新的高点。
自陕西提出“振兴秦腔”的口号,已经过去40年了。原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小康认为,40年来,振兴秦腔渐入佳境。推出了诸如《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柳河湾的新娘》等一批斩获全国大奖的优秀之作,涌现出包括两次获得戏剧梅花奖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李东桥,以及李娟、李小锋、惠敏莉、侯红琴、李军梅、王航等一大批优秀的中流砥柱及青年新秀。
守正创新 绽放传承发展生命力
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原主任王军武认为,秦腔是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大剧种,是渗透在群众血液之中的文化传承。振兴秦腔不仅是一个剧种问题,更是群众路线的问题。要大力推动基层秦腔院团的发展,推出秦腔交响乐等创新形式,推进秦腔的发展。
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教授、作曲家张新怀表示,为解决秦腔戏曲的生存与发展,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于传承保护,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剧种竞争力,使秦腔剧种不断发展壮大,永葆生命力。
多位与会嘉宾均表示,需要不断提升秦腔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更好推动秦腔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面向时代 增强老剧种的新活力
在谈到创新舞台表现力、增强传播效力时,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表示,该团通过引入现代舞台设计概念,采用灯光、音效和舞美等技术手段,打造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建立了秦腔剧团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定期更新演出信息,通过“抖音院团直播计划”,开展专业戏曲直播,介绍演员以及与观众互动,利用直播技术吸引更多观众,提高秦腔影响力。
“戏曲特别是秦腔这种地方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长时间、大面积的系统性工程。”青年戏曲评论家李想表示,除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开展大面积推广外,还需要重视戏曲的当代传播力。需要重视媒体传播,用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为秦腔人才的涌现、为活跃传承氛围贡献力量。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杜金根在总结发言时提出七个开放性问题,与各位专家及所有秦腔从业者、爱好者一起寻找答案,共同探索新时代秦腔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一是要认真思考秦腔这一古老艺术的发展方向,二是如何增强秦腔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三是如何增强社会公众对秦腔现代戏创作的认可度,四是秦腔如何运用好现代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五是秦腔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化场景,六是秦腔需要培养和招募什么样的人才,七是秦腔院团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本届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实质上是传承和发扬秦腔文化的一个动力,希望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携手共进,让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杜金根说。
(记者 夏明勤)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