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刻理解秦岭的重要价值,坚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利用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是事关西安发展的重大课题。3月22日,记者从市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工作专班第二次全体会议暨2024年一季度现场观摩会上获悉,围绕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挖掘,我市将聚力推进“六项工程”,进一步实现生态本底、发展质效、民生福祉整体性跃升,共同守护好山水文脉,讲好秦岭故事。
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挖掘与保护取得一定成绩
围绕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挖掘与保护,过去一年,在市专班统筹推进下,“六项工程”取得一定成绩。其中,动植物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完成西安市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方面,完成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成果建设;文化研究宣介工程方面,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开展了系列文化展演活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鄠邑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公布的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数字秦岭综合监管平台升级改造,省道107环山公路鄠邑段提升、周至县西南塬区旅游公路建设、蓝田县省道101旧线修复等四项工程,极大改善了秦岭北麓道路通行率、安全性和美观度;人才资金保障方面,邀请文化、旅游、生态、地质、植物、艺术等多方面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咨询专家,建立秦岭研究专家库。
2024年,是我市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突破起势的一年,也是全面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围绕“六项工程”,市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工作专班制定了发挥专班作用统筹推进工作、摸清生物资源底数、创作秦岭主题文艺作品、发展特色文旅片区、秦岭文化艺术活动、数字秦岭智慧提升、充实基层文物管理力量等22项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呈现出更加细分、更加具体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六项工程”推进秦岭保护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动植物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将开展苔藓植物专项调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专项调查、水生维管植物专项调查、外来入侵植物专项调查以及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和人工培植、贸易状况调查。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形成“一站多点”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方面,开展秦岭北麓西安段10大类19小类139处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构建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建立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同时编制《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构建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格局。
文化研究宣介工程方面,将创作以秦岭为主题的影视、小说等文艺作品,持续办好关中忙罢艺术节、秦岭·秦人·秦声特色活动,形成西安秦岭文化品牌效应。并围绕“秦岭生态和人文价值”等重大理论问题,加强课题研究、抓好成果转化,为助推西安打造人文之都提供智力支持。
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将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内涵,推动蓝田猿人遗址、葛牌镇红色景区提升改造;举办太平紫荆花节、牡丹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同时,深度挖掘华清宫景区文化内涵,策划推出系列文旅活动,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景区吸引力。设计、推出历史文化主题、非遗文化主题、自然山水主题、休闲康养主题、红色文化主题、美丽乡村主题等具有秦岭显著特色的人文之都精品旅游线路25条。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围绕数字秦岭智慧提升,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拓展防汛减灾、农家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应用场景,加强省、市、区三级监管平台资源开放共享、衔接互通,织密织牢秦岭保护“一张网”。
人才资金保障方面,将持续充实基层文物管理力量,加强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知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并邀请文化、旅游、生态、地质、植物、艺术等多方面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咨询专家等。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下一步,市专班将持续对标铸魂,扛牢秦岭保护政治责任,围绕聚力推进“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持续强基守底,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纲举目张、协同有力的工作体系,推进秦岭保护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记者 闫珅 高茹钰)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