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色足迹·从胜利走向胜利丨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培养革命英才的红色摇篮

2023-11-02 15:56:19  来源:华商网  


[摘要]在陕北的志丹县有过这样一所大学,教室是石崖上开凿出来的山洞,桌椅是一些简单的石凳,学习用的笔记本是用敌人的传单装订的……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却是中国著名军事院校的前身,培养出许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

  在陕北的志丹县有过这样一所大学,教室是石崖上开凿出来的山洞,桌椅是一些简单的石凳,学习用的笔记本是用敌人的传单装订的……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却是中国著名军事院校的前身,培养出许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

  11月1日上午,“沿着红色足迹·从胜利走向胜利”网络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市志丹县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探寻中央红军转战陕北的历史足迹,感受这所红色“高等学府”的精神魅力。

图片5.png

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市志丹县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以下简称“红大”)旧址是国务院2006 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安革命旧址的组成部分。该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前桥沟半山腰,占地面积5290㎡。现保留有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党总支书记莫文骅、一科科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等人旧居及一科教室和学员住室等窑洞 11孔、瓦房3间。

  “‘红大’前身为瑞金时期的中央红军政治学校,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又创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7月,‘红大’随党中央机关一同搬迁到志丹。”讲解员介绍,当时,“红大”分为3个科,其中一科有学员40名,主要是红军师团级以上干部;二科有学员225名,主要培训营连级干部,三科有学员800人,主要为培训班、排干部和部分老战士。现旧址为校部及一科学员驻地,40名学员中有22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红大”也因此被称为“将军科”。

图片6.png

“红大”旧址一角
 

  “红大”开课当天,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徐特立等前往一科视察。毛泽东和“红大”学员交谈时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还勉励学员要安心学习,迎接和促进抗日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

  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志丹采访时,“红大”的办学条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西行漫记》中,他这样描述:“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宣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使用,或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

图片7.png

参观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红大’在一期一科40名学员中,培养出2名元帅、2名大将、18名中将和少将。”解说员说,“红大”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蓬勃发展,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志丹的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了干部力量,成为培育民族解放钢铁栋梁的“革命熔炉”。(记者 董旭叶 图/王警)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革命英才 红色摇篮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