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色足迹·从胜利走向胜利丨走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感悟历史中的红色印记

2023-11-01 14:59:16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前桥沟半山腰,现保留着部分旧居。该校前身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央红军政治学校,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又创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7月迁到志丹县。...

  各界新闻网讯(孙璐莹)“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这是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录的见闻。他所说的“高等学府”,正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1月1日上午,“沿着红色足迹·从胜利走向胜利”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便来到了这里。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前桥沟半山腰,现保留着部分旧居。该校前身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央红军政治学校,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又创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7月迁到志丹县。

  据记载,当时学校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学员们在学习上如饥似渴,格外用功,他们珍惜每分每秒的宝贵光阴,连星期天也不肯休息。中央领导和学校负责人知道后,多次要求学员劳逸结合,不能把身体搞垮。规定必须过星期天,不准留在窑洞里,要到室外去娱乐。许多学员还是悄悄带上书,在山野里一边晒太阳,一边读书。此外由于供给紧张,规定一个住处配给一支蜡烛,一支蜡烛点三个晚上。每天晚上,学员们围着蜡烛看讲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大家就会反复讨论。后来没有蜡烛了,就改用麻油灯,没有灯芯,捻个纸捻来代替。有时连麻油也没有,学员们只能摸黑睡下,围绕白天的课程进行“卧谈”,经常很晚很晚才睡去。

  正如抗大校旗上所写的“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校训那样,抗大的生活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是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抗大办学10年间,共为民族解放战争培养了10余万名军政干部,他们在抗日的烽火中成长为栋梁之才。这面曾指引抗大学员在民族解放的道路上勤奋学习、英勇作战的校旗现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也成为永远鼓舞人们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而顽强拼搏的一面旗帜。

  如今的抗大旧址已成为著名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一边是过去的土窑洞,一边是现在高楼林立,这沧桑变化见证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的真实历史。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光亮,而作为新时代年轻人的我们也将秉承着这盏明灯在未来的道路上更稳更扎实的前行!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祖国繁荣 民族复兴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