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训双足人形机器人”走进西安多所高校课堂 “新工科”建设助推新兴产业人才培养

2023-08-15 06:01:22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去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三家高校的工程训练课堂上,迎来了一位新的朋友——“新工训双足人形机器人”...

  学生们在“新工训双足人形机器人”课堂上,了解机器人的原理和运作机制。  (记者 翟小雪 实习生 廖响 摄)

  “听师兄师姐说,以前我们工程训练的项目不是磨榔头、就是焊接收音机。没想到今年工程训练的课程多了一项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编程与设计,跟现在的智能机器人结合紧密,让我特别感兴趣。”近日,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赵客告诉记者。

  去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三家高校的工程训练课堂上,迎来了一位新的朋友——“新工训双足人形机器人”。随着校企共建的“新工训双足人形机器人”课程试点的开展,双足人形机器人走进大学工程训练课堂,助力我省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加快

  在高校建立“新工科”项目建设试点

  “智能机器人产业于2015年在中国兴起,智能机器人涵盖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内容,是综合性很强的前沿交叉学科,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如今,高校在专业上,没有一个专业能涵盖这些,都是割裂的,而且实习项目仍停留在较为落后的方式上,在新工科方面的学习培养上存在欠缺。”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爱斌表示。

  2022年底,西安缔造者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缔造者机器人”)与高校合作推出的“新工训双足人形机器人”课程试点项目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式落地。“对学校来说,课程具有较高的实践性,所配备的教具能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智能机器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朱爱斌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委会的牵线搭桥下,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三所学校率先开展了“新工训双足人形机器人”课程试点,通过产教融合,大力培养智能机器人产业人才队伍。该课程试点项目,就是借助秦创原“产教融合”和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的高校资源,由缔造者机器人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朱爱斌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史豪斌教授、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徐开亮副教授联合共建课程。

  在朱爱斌看来,通过动手实践来提高工程能力和思维能力,课程将机械、电子、控制的学科内容进行了很好的交叉融合,而且对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课程内容,在全面系统学习机器人课程的同时,也更有侧重点地深入掌握与自身专业契合的部分,在人才的交叉培养方面具有极大优势。“课程从研发到试点落地的整个工作,可以看作是建立了一个体系,它不仅是落在具体的一方面,实际上是对技术、教材教具、老师培养以及学生教育模式的整合,在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能积极发挥它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高校和学科应用。”

  徐开亮介绍说:“双足人形机器人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双足人形机器人技术,是一种复杂的工业装备,具备了人类的步行和平衡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新的工训课程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在实践和应用中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教具成本降低

  让机器人走进高校课堂

  “前期课程设计已经通过西安设计联合会、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搭建的产学研平台进行调研论证。”据缔造者机器人负责人李永禄介绍,经过大量调研他们发现,当前机器人行业在招工中面临两大问题: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不匹配;人才工程能力欠缺。导致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进行人才培养,基本需要3至6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影响企业的生产效能。

  据介绍,作为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重点孵化的高科技企业,缔造者机器人是一家从事消费级服务机器人(机器人运动关节)与教育娱乐机器人软硬件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已获专利数十项。缔造者机器人是中国最早研究仿生人形机器人且唯一位于西安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运动关节的核心零部件。在与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委会及高校的多方讨论下,缔造者机器人根据行业和高校需求,设置并推出一套完善、针对性强并具有丰富实践项目的机器人课程,并于2022年底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的不同专业试点落地。

  “双足人形机器人集电子、计算机、机械、材料、传感器、控制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学科于一体,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李永禄说,作为产教融合共建课程,“新工训双足人形机器人”课程可以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相匹配,高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针对产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育与实际需求的鸿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们将成本动辄十几万元的机器人经过创新,将成本降至300元左右,这样机器人就能成为普通教具,走进大学课堂。”李永禄说,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工业应用,了解机器人的原理和运作机制,掌握相关的编程和控制技术,通过参与真实项目,提升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此外,对于机器人这样一个综合性强的学科,课程在不同专业落地时,有不同的侧重方向,能更好地将机器人行业与本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各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

  推进“新工科”建设

  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5G、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对于产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攀升。

  据了解,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开始,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2018年首批认定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项目群,加快项目交流沟通,集聚产业资源,推进校际协同。

  2018年10月,教育部、工信部、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推动各地各高校着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为推进新工科再深化,2019年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题交流会,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工科教育体系,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新工训双足人形机器人’课程试点项目,是我们顺应国家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而进行的积极探索,也是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举措。”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委会副主任陈民介绍道,碑林区内高校数量多,区域非常重视科技发展,孵化了许多科技企业。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委会在此次机器人课程试点落地中,熟知高校发展的难点、需求和企业的研发成果,通过举办论证会,为企业高校牵线搭桥,明确具体地向企业表达高校需求。在缔造者机器人承接研发后,管委会给予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和学校资源的对接,让企业有更优越的条件投入研发。

  陈民表示,作为学校需求和市场资源以及企业需求和高校研发成果匹配的“中间人”,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委会能更好地对企业和高校进行需求方和资源方的高效精准匹配,同时促进未来对机器人课程更大范围的推广。“此次,我们率先在3个高校开展了试点,后期这一模式的推广有望为其他产教融合项目提供借鉴,并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记者 关颖)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机器人 产业 人才 培养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