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的成立及活动(1940年7月—1944年5月)

2023-07-25 10:16:22  来源:延安日报  


[摘要]1940年7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原来接管的农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抽调了一批地方干部,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任院长,李六如任副院长,院址设在延安市南门外张家岗村。...

  为适应抗战和边区建设的需要,1940年7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原来接管的农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抽调了一批地方干部,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任院长,李六如任副院长,院址设在延安市南门外张家岗村。

  行政学院的培训宗旨是:培养政治坚定、廉洁奉公的新民主主义的区县级行政工作干部,提高干部的文化程度、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学院设正规班(分县级干部班、乡级干部班等)、专门训练班(如教育行政干部班)、临时训练班(如征粮干部班)等。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政治课、理论政策课、专业政策课、文化课等。学员入学条件是:除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外,特别注重工作经验。因此,学院招收的学员绝大部分是来自边区实际工作部门的干部,毕业后仍回到原单位工作。

  1941年2月10日,边区政府举行第48次政府委员会议,听取并讨论王凌波关于行政学院的工作汇报。会议决定进一步健全学院的组织机构,在院长下设立院务处,由王凌波任处长;政治处,陈建行任处长;教育处,成全任处长。

  1941年5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后,行政学院由西北局下设的教育委员会领导。学院主要任务仍是为边区培养行政工作干部。6月24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出席行政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大会,向学生赠言:毕业到工作中去,应掌握施政纲领这一武器,依据它去完成一切工作任务;同时在工作中仍要不断地学习,在文化上、政治上提高自己,工作到老学到老。

  1942年1月29日,西北局常务委员会讨论该局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行政学院的教育方针,经过讨论同意教委提出的三项原则:(一)学习课目要与政府工作沟通;(二)学习课目要与社会现实沟通;(三)学习程序由具体到理论。并指出,学校教员应注意对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整理,也应抽时间参加县区级政府的工作,搜集研究工作中的实际材料,承担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顾问,并逐步使行政学院成为行政工作的研究机关。会议还决定,行政学院学习期限,延长至一年半。

  为贯彻西北局常委会的上述决定,行政学院把专业设置同边区政府工作需要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与边区实际及有关方针政策联系起来。除各系的专业课外,全院公共课为:边区民主政治、边区建设、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和文化课。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习,规定全院师生每年有3个月实习时间,实习一般分为边区课的实习和技术课的实习两种,边区课的实习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边区。因此,无论哪种专业都需要开展这种实习。技术课的实习,一种是参加边区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另一种是做群众工作。同时,还聘请边区实际工作部门有专长的干部担任教员。教员和工作人员除教学外,分别参加边区政府各项实际工作,从事各种实践经验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编写成教材,供教学使用。

  1944年7月,学院开始大规模地训练干部。当时由于整风中审干,特别是所谓“抢救运动”,把边区政府机关、各分区、县政府机关的许多工作人员集中在行政学院。到年底,学校总人数由原来的500多人增到2000多人,除原有四个系外,还设立了一个研究班。1944年5月,西北局常委会决定,将行政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成为延安大学三大院之一。至此,作为独立存在的行政学院即告结束。

  行政学院在成立后单独办学的四年中,为边区的各部门培养和培训了2000多名行政干部。他们在领导和管理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同时,行政学院作为边区政府培训在职干部的基地之一,为推动边区县、区一级在职干部的学习作出重要贡献。(选自石和平主编的《图说延安十三年》)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陕甘宁边区 行政学院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