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开放桥” 铺就“幸福路” 西安故事 央媒讲述

2022-11-08 01:25:10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开放”成为央媒涉及西安报道的关键词,“开放”从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为西安带来强劲动能...

  上周,“开放”成为央媒涉及西安报道的关键词,“开放”从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为西安带来强劲动能。同时,央媒组团“乡村振兴看西安”,创新赋能开启的西安乡村振兴新篇章赢得主流媒体广泛赞誉。

“开放”增添动能

  “西安的开放,与生俱来,与时俱进。”11月3日,国际在线以《对外开放高水平 古都西安“吐新绿”》为题,报道了西安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发挥空中优势、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的开放故事。

  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开放包容的象征,还成为邮票题材。11月4日,光明网报道了《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发行丝绸之路考古邮票》的消息,邮票邮折发行仪式当日在西北大学举行,报道称此举“以邮票为桥梁和纽带……赓续传统友谊,促进民心相通。”

  近日,国际在线发布多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的“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外国人眼中的西安”微视频展播作品。视频中,外籍友人环城公园里享受悠然自得,博物馆中相遇古都西安,长安十二时辰里寻味西安美食……借助“外眼”视角,立体西安生动呈现。

  在西安,外籍人士的参与感越来越强。11月4日央媒报道《马来西亚林友富:逐梦千里 “心”居曲江》就讲述了这样一段佳话:来西安13年的马来西亚人林友富,凭借羽毛球特长,不仅在西安经营着羽毛球俱乐部,还作为“曲江人”参加了今年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并助力其所在的社区荣获曲江新区分区赛羽毛球赛冠军。

  2023西安城墙癸卯新春古城全球征春联活动于日前启动,央广网、中新闻等央媒,埃及《中国周报》,国际日报、中华新闻网等海外华文媒体第一时间推送报道,预热特色西安年。

“乡村振兴”带来“西”望

  上周,由西安市乡村振兴局主办的“踔厉奋发乘势起 奏响振兴最强音——乡村振兴看西安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相关内容在央广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央媒持续推送。《以“行走中的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西安市周至县周一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向前》等报道,从中省主流媒体釆编人员组成的采访团视角,展示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等区县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形式多样地宣传了有西安特色的乡村振兴新举措。

  与此同时,西安还收获多条喜讯。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决定命名全国999个社区为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西安市6个社区入选。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共青团中央推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28条。其中,串联起西安多个知名景区、博物馆与美丽乡村的秦风秦韵关中文化体验之旅成功入选。

  西安还上榜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百强城市,排名第15位。

  西安元素近日也屡登央视。11月2日,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十分》探馆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文济阁;11月6日,秦腔《李白长安行》亮相央视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

硬核科技再放光彩

  11月5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自主研制的中国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首次整机试车圆满成功。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网纷纷进行报道。“首次整机试车的成功,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航天液体动力技术支撑航天强国建设跃上崭新台阶。”人民网报道如是说。

  此外,“鸿鹄mark1”新能源飞机在西安航天基地首次试飞成功、西安力量助中星19号卫星成功发射等内容均引发媒体报道热潮。11月4日,新华网则介绍了西安航天基地加快建设十个科技产业园区的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智慧文旅产品前景广阔。1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智慧文旅带来新鲜体验》,介绍了包括数字化助力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在内的多个创新实践。

  11月6日,中国日报网报道了持续三年的明代砖雕门楼保护性迁建工程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中国传统瓦作博物馆顺利完成的消息。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薛雯)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西安 报道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