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记者 韩永国)粮食关乎到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吨粮田建设是提高粮食高产的重要途径,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吨粮田的建设和发展,对粮食增产将产生极大的影响。11月2日,咸阳市市委书记杨长亚对市政协报送的《关于加强“吨粮田”建设,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协商报告》给予肯定并作出批示:“请市农办、市农业农村局阅研采纳。”
收到批示后,市政协主席汪文展立即安排,将杨书记批示及《调研报告》全文,印发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认真学习,并提交市政协党组会议暨主席会议传达学习,做好贯彻落实。汪文展要求,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杨书记的批示,结合咸阳实际,细心研讨思考,紧贴民生实事,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服务经济发展!
粮食安全,稳产高产是根本。9月8日至9日,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围绕加强“吨粮田”建设,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主题,先后深入泾阳、三原、武功和兴平市开展调研,并召开了专题协商会议,并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咸阳市以兴平、武功、泾阳、三原和乾县等产粮大县为重点,开展小麦玉米一体化“吨粮田”建设,同时积极进行“吨半田”创建试验示范。创建示范成效显著。全市已完成绿色高效“吨粮田”基地创建61.04万亩,完成率100.3%。南部五县绿色高效“吨粮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30.7公斤,玉米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在武功县、三原县开展的“吨半田”试验示范区小麦单产630公斤以上,最高单产达到755.3公斤,创全省小麦小面积亩产新纪录。技术研究指导有力。成立了技术服务组和4个市级包抓指导组,创建示范区良种覆盖率、病虫害统防统治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均达到10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5%,高出计划指标6.5%。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粮食生产企业等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托管、订单生产、“产加销”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实现了粮食高产高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存在问题,粮田资源储备承压,影响创建示范推进。与种植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种粮经济效益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存在耕地“非粮化”现象。耕地地力改善耗时长,合作社流转的土地需经约三年的土壤改善,才能达到“吨粮田”创建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粮食产量提升。缺水是制约咸阳市粮食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受其影响,“吨粮田”建设目前集中在咸阳市南部兴平、武功、泾阳、三原和乾县五个市县的灌区,旱腰带地区和北部地区只能进行几十亩到几百亩的小面积试验。部分地区原有的农田灌溉、电力、排水排涝等生产设施重建设、轻维护,陈旧老化的设施未得到及时更新,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减弱。
农机农艺配套不足,影响种植效率提升。咸阳市“吨粮田”创建中大力推广玉米密植高产“5335”机械化播种技术(即种植密度5000株/亩,深松深度30厘米,化肥3层分施,机械进地一次完成深松、施肥、播种、覆土、镇压5项作业工序 ),但适应“5335”技术的机械全市仅有少数几台。应对收获期连阴雨天气的烘干设备数量少、日烘干量小,且面临使用燃料—天然气气压不足的问题,适应积水泥泞田地作业的履带式收割机不足,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生产组织程度较低,影响增产增效进程。目前全市粮食规模化种植总面积不足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10%,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粮食生产企业等经营主体种植规模普遍较小,粮食种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成本高效益低,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大型机械使用、先进技术成果推广、生产标准化的实施,不利生产组织化、集约化和经济效益提升。粮食加工以面粉、面条等初加工为主,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种业人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种的经济效益没有显现,种子自给能力不足。
自然风险抵御力弱,影响防灾减灾效果。粮食作物普遍为大规模露天种植,抵御自然灾害难度较大,加之近年来极端灾害天气多发,很难摆脱靠天吃饭的属性。部分群众防灾抗灾意识薄弱、知识缺乏,存在侥幸心理,依赖思想严重。农业应急保障能力不足,农业避灾研究少,抗灾救灾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状态。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农户虽然能及时获取灾害天气信息,但是防灾减灾措施的普及仍需加强。
对策与建议,强化耕地质量保护,筑牢绿色高效基础。加强对粮食消费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高校合作研究推广熟期错峰、新品鲜食等经济效益高品种,发展商业育种,在北部地区加快研究高粱、荞麦等杂粮高产技术,提高种粮收益,促进农业高产高效,防止耕地“非粮化”。强化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宣传执行,瞄准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化肥农药使用指导监督等薄弱环节,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防止面源污染,保护耕地质量。加强对破坏农田、污染农田、耕地“非农化”等问题的整改监察力度,保障耕地数量,为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提供坚实基础。
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加强稳产高产保障。针对咸阳市北部缺水现状,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对现有设施全面摸排,登记造册,维修更换,不断完善水、电、路及排水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统防统治的理念,增加农田病虫害智能测报系统和绿色防控设施的投入,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建后管护机制,营造良好管护氛围,确保基础设施建有所用,用有所管。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提高对适应“5335”技术的机械、履带收割机、烘干设备等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以“吨粮田”创建工作引领带动,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对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的经营主体,在项目申报评审后给予以奖代补。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适用咸阳市作物品种、种植模式的先进机械引进应用,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机部门牵头,农业、水利、国土、财政等部门参与的协调领导机构,制定农机农艺融合规划,强化农技农艺人才培训,定期会商、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
提升服务带动能力,推进粮食规模经营。通过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等措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以构筑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经济共同体为目标,促进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的互利共赢。依托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完善推广生产托管、村级社长等模式,促进小农户融入大产业,提高粮食种植组织化程度。开展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和平台建设试点,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农机租赁、飞防作业、仓储销售等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粮食生产社会化水平。鼓励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参与粮食生产、存储等环节,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技术、设备投入。
加强预警监测分析,增强抵御风险能力。通过推进农业自然灾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强化群众宣传引导等方式,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科学制定粮食种植规划,强化优势特色产区布局,加快抗逆性强的优质新品种选育引进,合理安排种植茬口和品种,避免自然灾害对生产的集中影响。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财政救助体系,逐步形成以政府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自然灾害合作保险等保险制度。加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抗灾物质储备和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储备制度,滚动使用,确保灾害救治投入,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编辑: 穆小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