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陕西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织就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三张网”,积极探索“司法审判、联动共治、教育预防”的少年法庭工作新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全省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机构全覆盖筑牢“兜底保护网”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宣教处处长张娅介绍,陕西法院积极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出台加强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实施意见》,提出20条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措施,明确将犯罪预防、法治教育作为少年法庭工作重要职能。在省法院和各中院全面建立少年法庭工作领导机制,推动2个中院、33个基层法院分别通过单独设立或加挂牌子的方式成立少年法庭机构,其他法院均明确承担少年法庭工作职能的部门,实现了全省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机构全覆盖。
“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2018年以来审理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821件,判处罪犯829人,重刑率达43%,对性侵多名在校女学生的恶势力犯罪团伙主犯吕某等罪行严重的被告人坚决判处死刑;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关爱,建立物质救助、心理疏导和情感关爱一体化机制;对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危险的未成年被告人依法适用非监禁刑,适用率达34.89%,帮助其回归社会;对没有委托辩护人的439名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法律援助,依法保障未成年被告人诉讼权利;加大民事权益保护力度,审理涉未成年人的监护、继承、侵权、合同等纠纷33137件。”张娅说。
建立性侵、校园欺凌等重点问题防范机制实现校园普法教育立体化、全覆盖
张娅说,陕西法院坚持联动配合,健全“工作协同网”。建立性侵、校园欺凌等重点问题防范机制,对利用看护、教育、培训未成年人从业便利实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被告人,在依法从严惩处的同时,及时作出“从业禁止”判决;积极推动建立教育从业人员背景审查机制,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着手,加强防范意识教育;探索兼任法治副校长的法官参与学校教育惩戒机制,增强对违规违纪学生的教育效果。
“同时,我们加强与志愿者组织、公益基金会、民政部门的沟通联系,整合司法救助、社会捐助、政府救济等资源,尽力为特困未成年人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关爱,向120余名特困未成年被害人和民事诉讼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50余万元,在‘六一’、寒暑假等重要节点,开展‘法官妈妈’‘大手拉小手’等关爱活动350余次。深入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和教育管理薄弱环节,向有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308份,合力做好犯罪预防工作。”张娅说。
此外,据张娅介绍,陕西法院还创新法治教育形式,在全国首创“红领巾法学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和团省委、省教育厅、西部电影集团、省律协等联合推出全国首档融媒体未成年人模拟法庭栏目,已拍摄10期,收看、点击量达二百余万次。按照省委普法办安排,向全省三百余万中小学生进行线上“法治第一课”法治教育。全省各级法院组织和指导相关学校开展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3772场次,影响覆盖未成年人达90余万人次。着眼于增强自护能力和规则意识,根据涉未成年人常见案例,组织法官编写法治教育读本、原创漫画书、案例脚本和民法典读本,免费向中小学发放。针对“校园欺凌”“校园贷”等突出问题,组织法官干警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模拟法庭、普法情景剧、法律沙龙等活动,实现校园普法教育立体化、全覆盖。(记者 李卓然)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