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陕西乡村调查特别报道⑥丨奋斗

2021-09-15 15:08:18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小康之路,奋斗之路,圆梦之路(八月十一日摄于绥德县郝家桥村)。 群众新闻网记者 刘宇欣摄

  编者按

  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建党一百年之际,陕西广大乡村同全国一道,幸福地迈进了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这个金秋丰收时节,陕西日报社五个特别报道组深入关中平原、陕北高原、陕南山区,住进农家小院,走进果园、菜地、茶园、养殖基地、文化广场……在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与他们一起感受着小康圆梦的幸福,感悟着奋斗的艰辛,感动于克服困难的执着。

  脱贫摘帽、圆梦小康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夏末秋初,三秦大地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天宝村的茶园、闫家村的黄花菜、花果村的李子、郝家桥村的火龙果、辛户村的苹果……

  这一切无不告诉大家,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建党一百年之际,三秦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幸福地迈进了小康社会。陕西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0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脱贫摘帽、小康圆梦,可喜可贺,但是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全省广大乡村又踏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乘势而进,不懈奋斗。陕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三农”工作追赶超越新篇章。

  陕西,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产业,最难的是如何选准适合当地的产业。

  1992年以前,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主要种植烤烟,每亩收入不到300元。从1992年开始,辛户村利用地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的条件种苹果。

  2008年,辛户村又开始对果园进行提质改造,苹果品质得到较大提升。经过近30年发展,辛户村果园达到1700多亩,成了陕西苹果产业标杆村,每年有近万人来学习。

  “一片果园养富一代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延刚自豪地说。苹果成了辛户人的“铁杆庄稼”。2020年,辛户村人均纯收入达5万元,果园亩均纯收入1万元。

  一颗苹果,体现了陕西做强特色产业的成色。全省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发展特色产业、做强优势产业。

  镇巴县渔渡镇花果村,位于秦巴大山深处,最初,想增收致富,只能是走出大山。村上有种植水果的传统,因此提出了“山上种植小杂果,山下发展‘旅游+农家乐’”的产业规划。

  2017年,村上成立民乐农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村民手里流转土地,栽植了500亩适合本地气候、土质的青脆李。由于品质好,今年刚刚挂果的李子7月就全部卖光了。明年,青脆李进入丰产期,预计每亩收入5000元。

  村上还发展了蚕桑、樱桃等产业。通过各种方式,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344元。

  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3+X”特色现代农业工程,着力做大做强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以及区域特色农业,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了人们休闲新选择。花果村开发的巴山玉溶洞景区,在去年“五一”前夕开门迎客。周末、节假日平均每天吸引游客300多人。今年“五一”当天,接待游客近万人,前景十分可期。下一步,村里准备着力提升配套的餐饮、住宿、游乐等服务能力。

  不仅是花果村,此次采访活动涉及的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也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想方设法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有的村子产业逐渐有了起色,有的村子已经有了优势产业。陕西计划到2025年,集中打造3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0个区域公用品牌、1000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农业正在成为一个有奔头的产业。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农业发展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曾经农村人口和人才流失严重,缺乏人才成为乡村发展十分棘手的难题。

  2017年,看到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在外闯荡多年且有一定积蓄的郭俊红,回到自己的家乡——天宝村创业。

  郭俊红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茶园、发展民宿,带动了村里30多人就业。他的回乡,给小山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大家没有想到,茶园和大山成了风景,旧房子成了民宿。

  返乡创业的人,不止郭俊红一个。乡村振兴战略,让更多人看到了好前景。

  很小的时候,张青就随父母外出了。他一直在外面闯荡。

  2016年,张青回到闫家村,准备干一番事业。他到全省各地考察适合闫家村的产业,还远赴山东、湖南学习,发现黄花菜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大,便注册了秦韵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黄花菜产业。

  在张青的带动下,村里很多人开始种植黄花菜。如今,黄花菜基地已成为闫家村的“黄金田”。

  张青说,看着热闹的闫家村和喜气洋洋的乡亲们,他觉得他的“回家路”才迈出了第一步。

  吸引能人返乡,已成为各地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抓手。返乡能人把外面先进的理念、技术、经验及资金带回了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批批能人返乡创业,一批批乡土人才茁壮成长,一批批专家来到乡村,发展产业、创办企业、传授技术,他们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领头雁”。

  张勇,辛户村党支部副书记。2014年之前,他和媳妇一直在外打工,每人每月也就挣两三千元。看到村里苹果产业搞得红红火火,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勇夫妻选择了回家。

  当时,家里有18亩果园,张勇回来后,一口气又种了18亩。为了学习技术,他还在县农广校学习了两年。去年,张勇家纯收入20多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由于能干,今年张勇还被大家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把优秀人才吸纳到村“两委”班子,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乡村发展才会更有底气。

  这是一个有着红色优良传统的山村——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1927年,村里就建立了党组织,1944年,获得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称号。

  继承红色革命传统,学习中央大政方针,学习外地经验,讨论村子发展规划措施,是郝家桥村每年冬闲时节的“必演”节目。

  通过集体学习,大家思想统一了、人心齐了,村里的发展也快了。学校改造、发展乡村旅游、人居环境整治等,一个又一个项目得到了群众大力支持,快速推进。红色基因,为郝家桥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坚持“塑形”与“铸魂”有机统一,陕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红色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魂”。

  跳广场舞,如今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每天晚上,在郝家桥村文化广场上,照明灯瓦亮瓦亮的。村里的婆姨们载歌载舞。几首歌后,大家还要拿起一旁的花伞和扇子,扭一会儿秧歌。

  新事物广场舞与老事物秧歌,在这里得到了融合。陕西持续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地区倾斜,组织实施“文化下乡”等惠民活动。一座座文化广场,一个个农家书屋,一场场惠民演出,像春雨一样,滋润了广大群众的心田。

  在闫家村,妇女的刺绣——虎头帽、花手帕、枕头、鞋垫等,以前,只是供自家使用。如今,这些刺绣产品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2001年,在县妇联的支持下,千阳县第一个工艺品协会——鑫兴工艺品协会,在闫家村成立。2007年,闫家村又成立了合作社。

  今年已经74岁的绣娘邓列梅,8月份给合作社交了一个造型华丽的凤灯、几双虎头鞋、几个“五毒”青蛙枕。她说:“老了老了,还能赚钱了,一年将近六千块钱,日子没啥愁的了!”

  推动传统技艺融入市场经济,文化市场更活跃,传统技艺有了新发展,农民群众鼓起了腰包。

  胡乱堆放的柴草、乱搭乱建的牲畜棚舍、令人窒息的旱厕……这些是人们对农村的记忆。如今,这些已经成为过去。

  在闫家村的村史馆里,陈列着一双泥屐。村里的小孩们,不知道这是干啥的东西。以前下雨,村里人就穿泥屐出门,鞋不会脏,可是一不留神就会崴脚。

  房子矮矮的,土路尘土飞扬,家家门口堆着杂物,苍蝇到处飞……这就是以前的闫家村。

  这几年,闫家村的村道宽了,路灯亮了,家家门前有花、户户屋后显绿。村里新修了休闲公园、生态涝池、刺绣文化墙,草堆、粪堆、杂物堆不见了踪影。

  村里还铺设了游人步道,配了健身器材,村民们饭后能和城里人一样散步健身了。“现在村里的景色比年画还漂亮。”老人们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厕所、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问题,广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新楼房、水泥路,群众生活迈大步……”这是在花果村流传的新民谣,诉说着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曾经,全村一半以上群众住在高山或半高山,住的是土坯房,用水用电得不到保障。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花果村44户村民进行了移民搬迁,花果村硬化道路6条11公里,改建拓宽道路8公里,集中实施饮水工程6处,铺设饮水管道1.3万米,改造低压线路12公里,实现通信信号全面覆盖,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不光是生活方式在转变,生产方式也在转变。

  辛户村大力引导果农推广“果、畜、沼、草、网”五位一体的生态管理模式,发展养殖业;鼓励村民在果园种草,实现果畜结合、畜沼结合、畜草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果园有机肥投入不足问题。

  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我省积极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示范,开展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和健康养殖项目。2020年,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9.1%、9.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44%。

  在陕西,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农村党支部和党员,直接面对着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的战斗堡垒。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郭敬礼今年33岁,是白河县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在外面已经有了稳定工作的他,突然接到天宝村老支书打来的电话:“孩儿啊,回村里来吧,带着大家干。”老支书的一句话,把郭敬礼召唤回了村子。

  回村后,由于踏实能干肯吃苦,郭敬礼当上了村党支部副书记,2018年,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干了一件件实事——贯穿全村9个组的产业大道通车,村民的旧房被改造修缮,撂荒地种上了油葵和油菜……

  逐渐,村民愿意给郭敬礼说说自家的事儿,对郭敬礼的称呼也从“小郭”变成了“郭书记”。

  近年来,我省各地创新思路,出台政策措施,想方设法吸引鼓励素质高、会经营、懂管理、有志向的外出务工人才返乡担任农村干部,为农村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8月12日,在郝家桥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振喜跟几位干部讨论村子发展“三年计划”:在高崖砭办集体合作社养猪场一处,建游客接待中心解决游客吃住问题……

  “让群众的好日子再上一层楼,责任在肩,我们定不负使命。”这是今年新当选的村“两委”班子定下的目标。郝家桥村的“三变”改革、解决吃水问题、发展乡村旅游,都离不开党支部的领导。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关键得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就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火车头”。

  无独有偶。8月13日,一场同样是关于村子发展的会议在陕南大山里的花果村召开。

  上午9时,骤雨初歇,村民梁洪奇的院坝里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在这里召开。

  “产业必须搞起来。没有产业,大家就得不到稳定的收入,生活也得不到根本改善。”“道路的升级改造也是个大问题。”“要吸引游客,还得有好的环境卫生。”……村民们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院坝会,是村干部把党的政策讲透讲明白的宣讲课,是回应村民关切的对话会,还是‘敢问路在何方’的议事堂。”花果村卫生专干钟运荣说,院坝会筑起了干群连心路。

  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累计选派驻村工作队15843支、驻村干部90126人;村“两委”换届中,将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的首要资格条件,对表现优异、实绩突出的5类人员优先推荐;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问题,去年精准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109个。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陕西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从陕南到陕北,从秦东到西府,三秦儿女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姿态,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步履铿锵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记者 王海涛)

编辑: 史青青

相关热词: 陕西 乡村调查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