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历经两个月时间的剪贴,今年71岁的旬邑彩贴剪纸传承人何爱叶向记者展示了她最新创作的彩贴剪纸作品《咸阳牛拉鼓》。据她介绍,该幅作品的题材选自咸阳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项目“牛拉鼓”,每逢喜庆佳节,沉重有力的鼓声便会响彻咸阳城,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何爱叶的剪纸宗旨是歌颂乡土风俗,表现乡村的生活情趣。六十余年以来,在成千上万幅的剪纸作品中,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围绕家乡咸阳旬邑而创作。一幅幅故乡题材的剪纸中,寓意着家乡万物的图案相互交融,构成了家乡的壮美轮廓。
“彩贴剪纸的特点在于既淳朴又艳丽,追求构图的饱满和形象的完整。”何爱叶说,彩贴剪纸是由传统单色剪纸发展、演变而来的剪纸艺术形式。创作一幅彩贴剪纸短则三天,长则半个月才能完成,要先将彩色的纸张剪成各式纹样后,再层层堆贴这些大大小小的纹样,各种色彩的纹样衬托交映,予人以“圆满”的感受。
何爱叶在旬邑县的山沟长大,小时候,她在当地是有名的“剪纸神童”。五六岁时,她以树叶作纸,剪出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周围的村庄都知道山沟里住着一位何姓女孩,剪纸天赋过人,逢年过节就笑盈盈地来向她要窗花,家有喜事找她要大红喜字。何爱叶每每回忆为乡亲们剪纸的童年岁月,都想起他们亲切的音容,至今都保留着童年时余留的剪纸作品,无事时便翻来看看。
何爱叶的剪纸作品多含有人物与花草的纹样,这些纹样的灵感来源于多年的故土生活。“自小生长在旬邑,与村里的乡亲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友谊。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也有感情,所以我总想把家乡的人,家乡的花草都加入剪纸作品之中。”
何爱叶的剪纸技艺师承旬邑彩贴剪纸大师库淑兰,作为库淑兰膝下弟子、旬邑彩贴剪纸第二代传承人,何爱叶将库淑兰的彩贴剪纸视为剪纸艺术的最高境界。“师傅的彩贴剪纸作品是在脚下这片黄土地上孕育而来的,展现了农村百姓的生活百态,充斥着浓郁的乡土世俗风情,这是我一直以来追寻的艺术境地。”她说。
何爱叶回忆道,库淑兰在剪纸时,头脑中没有几何造型的概念,全凭心中所想,只要拿起剪刀就投入“万物与我同根”的境界,将家乡的花枝飞鸟、日月星辰完美地组合其中。在与库淑兰学习彩贴剪纸技艺的时光里,她深深地被师傅剪纸作品中蕴含的浓厚乡土风情所吸引。2004年库淑兰去世后,为了追寻师傅的足迹,她更加注重家乡题材的剪纸创作,希望在自己的彩贴剪纸中延续库淑兰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以表对师傅的怀念。
2013年,何爱叶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走访了旬邑的所有名胜古迹,回来根据照片绘图,整理和剪贴纹样后,创作了名为《美丽旬邑》的系列彩贴剪纸作品,其中包括马栏七孔桥、北宋泰塔、旬邑广场石雕立柱等古迹与地标性建筑。
“让更多人从我的剪纸中认识旬邑,了解旬邑的历史文化,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何爱叶说,2006年,央视三套《同一首歌》栏目走进旬邑,在央视的镜头下,她的单色剪纸作品《孔雀开屏》展现在全国人民眼前,让有“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美誉的旬邑受到了广泛关注。2011年,她创作了八幅名为《红色马栏》的剪纸长卷,记录了马栏革命的红色岁月,被收藏在旬邑县马栏革命纪念馆的一楼后厅,供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何爱叶常说,作为旬邑彩贴剪纸传承人,她有责任将家乡的剪纸技艺传承下去,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尽心出力。为了进一步发扬家乡的剪纸文化,培养旬邑剪纸继承人,自2010年来,她每年协助县妇联、县劳动服务中心、各镇政府举办彩贴剪纸培训班,从2015年起,她每周三义务为旬邑县逸夫小学和职教中心学生讲授剪纸培训课。2017年7月,她响应国家精准脱贫的号召,通过支持旬邑多个镇成立妇女剪纸合作社,为农村妇女们做剪纸培训,推进了家乡脱贫致富的步伐。
“我想做的事很简单,就是通过一刀一剪勾勒家乡的模样。”何爱叶坦言,是对家乡的至深至真的热爱推动她走到了今天,无论她身在何处,家乡永远是她最惦念的地方,最温馨的记忆。在那片黄土地上世世代代耕耘的人们,以及黄土地上的一道道沟壑,都将在她的剪纸中一一留存。(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刘凡銆)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