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海棠花颂” 唱给祖国听

2021-03-11 08:07:30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96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王铭慈为纪念周恩来总理123年诞辰,把自己作词的《海棠花颂》译成电文,将这份电报用发报机“送”给了周总理。...

  “9936 3189 2768 5363 7313 9997……”3月5日,96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王铭慈为纪念周恩来总理123年诞辰,把自己作词的《海棠花颂》译成电文,将这份电报用发报机“送”给了周总理。

图为王铭慈在为周总理“发”电报。

  王铭慈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入抗大七分校学习,1945年在延安学习报务后,先后在陕甘宁联防军电台和中央前委新闻通报台担任报务员,她一生发出过数份重要的报告,见证了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如今耄耋之年的她对党仍然一片赤诚之心,向记者回忆起自己与丈夫朱仕朴刻入骨血的抗战岁月。

  追忆抗战岁月

  “敬爱的周总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是《海棠花颂》中的第一句,也是整首颂歌的主旨。在周总理去世45周年时,王铭慈看到邓颖超写的纪念周总理的《海棠祭》,深受触动,于是写下《海棠花颂》,借以表达自己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并仿造周总理家院子里的海棠花树,用丝网做了123朵粉色海棠花,55个花蕾的海棠花树,寓意周总理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一生。

  “3月5日这一天,我要坐在这颗海棠树旁,为周总理再发一次电报,他那么熟悉我的电文,一定能接收到……”王铭慈说,这是她一直以来最大的愿望,她每一天都期待着周总理收到她的电报。

  七十三年前,在周总理召开的庆祝三八的座谈会上,他热情地与祠堂里的每一位女同志握手问候,邀请她们一起跳舞,当与王铭慈跳舞时得知她已怀孕五个月,主动放慢了脚步,并祝福她生个好宝宝。从此,周总理亲切的音容记在了她的脑海里。

  1947年11月,她在中央前委亚洲部通报台任报务员,跟随领导机关转战陕北,负责将党中央、解放军总部、毛主席向各解放区,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告知的宣言、评论、社论、新闻及时准确的发出。

  “见证了那艰辛却发着光的红色岁月,每一朵海棠花都包含着我最深沉的情感。”王铭慈说。

  那一年,蒋介石进攻延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向全国人民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斗号召,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这些重要的报告都由中央前委亚洲部通报台发往邯郸,再通过陕北广播电视台播出。王铭慈回忆道,《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她见过的最长的报告,当时在发这篇报告时,她们与摇机员和译电员从晚上9点开始,两小时换一班,共花了12个小时发出去的。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与周总理率领中央机关和军委总部东渡黄河,到临县双塔村与中央后委会合。在启程前,毛主席与周总理接见了包括王铭慈在内的,留在陕北工作的一百来人。

  “陕北是长征红军的落脚点,是北上抗日的起步地。毛主席和周总理说服我们安心留在陕北工作,那次谈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通信战士的光荣使命”王铭慈说,在接见后的第二天,她被调回西北军区通信联络处二科侦察台上班。令她难忘的一件事发生在1948年5月,当时电台与一野司令部的电台失去联络,即使敲烂了鎯头也收不到回音,她们担心一野司令部是否受到了敌人的袭击,每个人都十分焦急。为此,她在电台不吃不睡地守候了整整三日,直到从电台上收听到一野司令部的呼声,便立刻报告通联处领导与司令部首长,整个电台听讯后一片沸腾,含泪而泣。

  铭记艰险历程

  “在那样的岁月里,为了打倒敌人,再苦再累都不怕,因为心里始终有坚定的信念。”王铭慈找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站在窑洞前的人是她的丈夫朱仕朴,是一名两次过草地,一次过雪山的革命老红军。

  1935年2月川陕苏区红军大举西征,朱仕朴被调到省委机关组织的救护营当排长,随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救护伤员,越过党领山北上向草地进军,1935年的十二月底冒着风雪翻越了夹金山,在天寒地冻的山路上,由于丢失了一只鞋而冻伤了脚。

  1936年五月,朱仕朴随部队到达西康东北的甘孜,与二方面军汇合,开始过草地。“绿草下流着黑水,覆盖着积水和污泥,若是久停就会陷下去,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不少战友永远地倒在了草地上”王铭慈说,朱仕朴能坚持走完长征正是因为战友们勇往直前、不辱使命的精神激励着他。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险长征路显现了革命战士坚硬的骨头、惊人的魄力,是朱仕朴刻进生命里的一段艰险历程。

  1936年十月,二、四方面军与一方面军分别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结束长征。

  1937年10月19日,朱仕朴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奇袭阳明堡战斗,随后,他被选送延安军委通校十一期学习无线电报务技术,自此走上通信工作,于1995年南京军事学校毕业后,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通信顾问,1956年10月回国,投身祖国的通信教育事业,曾担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院长、党委书记。

  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他心中最惦念的仍是党和人民。1990年被确诊患上脑癌的他坚决地向医院和家人表明,要在身后捐献自己的大脑给祖国的医疗科研事业,让专家学者去救治更多的病患。1992年1月23日,朱仕朴逝世,并依照他的嘱咐,对他的遗体进行了病理解剖,丧事从简。

  “对革命要忠贞,待人要诚恳,生活要简朴,做官要清廉。”这是朱仕朴作为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的不朽诺言。

  红色永不褪色

  “父母一直教育我,无论走到哪里,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年73岁的朱延光说。

  朱延光生于1948年7月8日,那年,延安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王铭慈在桥儿沟医院生下她,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军的轰炸扫射中将刚出生的她抢救回来。朱仕朴从前方写信来,在信中为女儿取名延光,意为延安光复,革命胜利。

  1969年,朱延光成为一名解放军,在一次抗洪抢险的战斗中,年仅21岁的她带领一班人,在齐胸的洪水里,忍着被家禽咬伤的疼痛,护送灾民安全离开,抵抗着冲击而来的水浪,帮灾民抢回家中的财产。

  大学毕业后,朱延光被分配到西京医院工作,成为普通外科唯一的女医生。在此期间,她多次参加赴农村、工矿企业的医疗队,深入基层一线,为革命老区的人义诊。在纺织业萧条的90年代,她为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一处纺织工厂里的女工免费查体,在短短一个礼拜时间内,她走访了工厂的各个车间,一天之内为两、三百人查体。

  “当我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就是党的人了。”朱延光说,从小她就立志当一名军医,终身献身党的医学事业,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群众做一些温暖的小事。即使在退休后,她仍坚持发挥自己的余热,将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为口诀、肿瘤规范治疗材料整理成册,协助科室开展新业务,义务帮助医院的离退休人员。

  “革命精神不仅在我这一代迸发光芒,在我的一下代,以及下下一代……都在坚守革命传统。相信我们的子孙后代会继承父辈的情结与信念,让心间这一抹鲜艳的红色,永远地流传下去。”朱延光望向母亲身旁的那颗海棠花树,坚定地说。(各界新闻网   实习记者刘凡銆)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抗战 老战士 王铭慈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