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甘泉人,我想用一个“展”字概括。
展,在陕北方言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它可以说你花钱大方,可以说你为人磊落,可以说你办事麻利,可以说你长相标致,是一种极度的夸。有时候,感觉一个展字不够的时候,还会再给后面加一个烫,为展烫,有如一件熨得平展展的面料,不打折,不起皱,平咯艳艳的。
展的反义词,用陕北话说是疙怂囊气,就是不大方、不利落、不光明,显得寒酸、小器、抠掐。
甘泉人的展,首先表现在一条洛河川上。
一条洛河富甘泉。洛河贯穿甘泉全境,有95公里之长。在这里,它一改其他地方的山河破碎,岩石裸露,汹涌狂野,而是平静、驯服、安详,山川地貌也是和谐静好。这是一条很宽的川道,两岸的冲击平原有很丰富的腐殖质,适合植物生长。刨开泥土,扔进几粒种子,就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在这条川道里,目光了无遮挡,人的心胸也就自然开阔。
虽然,绵延在川道中的两条大山让人很难知道外面的世界,但洛河两岸上生活的人,若是遇上战乱匪患,自然可以逃到背后的山沟里去。这里有大面积的天然次森林,可开荒、可打窑、可采食、可狩猎。这样一个进可居、退可藏的地方,养成了当地人开朗豁达的集体人格。
而没有森林可以退守的地方,人们也会想出其他办法。
我在前面写志丹的时候,曾写过石崖上的悬洞崖窑。近日在甘泉县的洛河上游,于志丹接壤处,一些地势险要的石崖上也发现了许多人工开凿的石洞、石室。这种大量的古代崖居群的发现,在全国还十分罕见。
人为什么要在崖壁上挖窑呢?想必是为了躲避战乱和匪患的。
我曾在《陕北剪纸美学》一书中说道,人类的繁衍离不开河流,但人类最初的繁衍一定不在河流的主干道上,一定是在支流上。因为干道太平太露,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的非自然因素侵袭,支流相对安全。从甘泉目前遗存的古人类遗址看,这个判断是准确的。
当前在甘泉境内,发现有两处古人类遗址,一是寺沟村遗址,一是史家湾遗址。
寺沟村遗址,位于今高哨乡寺沟村,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文化,大约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之间,我没去过这个地方,故而不能确定它的具体年代。遗址分为两台,东台遗址地面留有灰色、蓝纹、素面、泥质加沙陶片;西台遗址盆、钵、罐、尖底瓶等陶器残片,多为黄色、次为枯黄色。
史家湾遗址位于甘泉城南20公里处道镇乡北、洛河沿岸史家湾村北山坡面台地上,属于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其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遗址的文化层很厚,有周和秦汉时期遗物。地面留有陶器碎片,有罐、瓶等。陶色以灰陶为主,陶质为细泥、粗泥、沙陶,陶纹有绳纹、细绳纹、麻点纹、堆纹。
陕北大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史前人类文化遗址,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最早都是生活在黄河的支流地带的,洛河,肯定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甘泉的第二展,非酒莫属了。
前一阵回延安,给个朋友打了个电话,朋友说晚上他安排。
一共来了六个人,两个朋友带了酒来。同样是美水酒,同样是紫砂瓶,外包装是那种锦缎盒子,紫砂瓶油光瓦亮,让我这个收藏瓶子的人,看得眼睛放光。所不同的是,一个瓶子是三斤装的,一个是五斤装的。五斤装的,大约喝掉了一半。
看到这样两个瓶子,我就格外高兴,酒量也就恢复了过来。那天,我们六个人,将两个瓶子里的酒,全部整完,瓶子连同外包装的盒子,自然就都归我了。
据说,这酒都是要人送的;据说,这酒都是给要人特制的。沾朋友的光,我也侥幸做了回要人。
酒好,醇厚、绵软、馥郁,如饮甘露、幽雅细腻,饮后回味悠长、六神清爽。虽然整进去差不多一斤,微醺,却无烂醉之态。
这样的酒,我似乎好些年未曾喝到过了。
记得在七八年前,一个学生提了几瓶农民家自己蒸酿的土酒,在地窖里藏了差不多二十年了,酒有些发黄,一入口,感觉比茅台香得多。自此以后,喝什么酒都感觉无味了。而这个酒一喝,那种感觉就又回来了。
我在甘泉,是醉过好多回的。
有顺口溜曰:
灰吴旗,愣志丹,自作聪明是延安。
穷黄龙,瘦宜川,甘泉醉鬼满街转。
鬼洛川,贼富县,子长公鸡住医院。
憨延长,瞎延川,安塞野鸡桥头站。
这样的谚谣是带歧视性质的,不足取。但从中可以看出,甘泉的酒好,喝醉酒的人也自然就多。
在甘泉,我喝过三场记忆深刻的酒。
一次是在学生家,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五个人整六瓶,喝多了,出去吐了回来再喝。这主要是想彰显自己的酒量大,那时还年轻么。
第二次,是跟几个学生喝。这些学生都工作了,有的还在重要部门工作,就要尽情款待我。结果直接让我没了图像,晚上醒来,不知在哪里,焦渴难忍,想上厕所,却找不到灯的开关在什么地方。过了一阵才知道自己是在招待所里。
第三次,是与几个朋友一起去的,时间大约是本世纪初,接待者是当时县上的一位领导。为了避免给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里不提他的名字。后来这人调到省上,与我的同学成了搭档。当时宾主大约共八九个人,上了两箱酒,隋唐玉液。每个坐在桌子上的人,门前均倒酒一玻璃杯,谓之门前酒。那种矮胖的杯子,不高,却很粗壮,一杯足有四两。喝了门酒,再每人掷色子打一圈关。当时盛行的玩法是吹牛,兼带扑面,一圈关可能就要耗掉一瓶酒。
我始终认为,一个能喝酒敢喝酒的人,是可交之人。
曾写过一篇文章,《酒品是人品的N个理由》,有兴趣的同仁可以在我的公众号里搜来读读。
每个人喝了酒都会难受,每个人喝多了都会犯傻,但有人若愿意陪你喝,能给你替酒,足以说明他看重你,足以说明他想用自己的难受来缓冲你的难受。这样的人,怎么能不珍惜他呢?同时,他请你喝酒总是要破费的,总要掏腰包。而一个愿意为你掏腰包的人,又怎么能不珍惜他呢?
酒是,也是润友诗。只有喝醺了,才会摘下面具,才会袒露真情。平时我们过得是压抑的日子,我们都是套中人,只有酒,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我无意否定那些不能喝酒的人,但我更愿意赞美那些敢喝酒的人。我是那种平凡如微尘的人,别人请我喝酒完全不是要求我办什么事的,纯粹只是友谊。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客,是不提防我不歧视我的好人,是我真诚的朋友。
甘泉人的性情直露,如这平展展的洛河川,没有坎险,没有搁腾。心中无阻滞,杯底有乾坤。不喝等菜哩?
说到甘泉的酒,就不得不说美水泉。
要酿好酒,必得好水。这一点从茅台酒的酿制中最能显现。说日本人将茅台酒的配方进行过反复研究,却就是酿不出这样的酒来。其原因就是这里的水里有一种微生菌,其他地方没有办法培育。只有与这种菌相结合,才会有茅台酒独特的口感。
我曾参观过两个酒厂,一是因为写黄陵的轩辕酒而参观了店头酒厂,从发酵到蒸溜到装瓶,全部都看过。一是甘泉的美水酒,作为政协委员视察,走马观花地逛了一下,还专门在酒窖跟前品尝到了一口原浆酒,没有太深印象。但常识我是知道的,没好水休想出好酒。
有关美水泉的传说,想必众人皆知了。说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突厥牧场,途中到此游历,偶饮此水,厥味甘美,顿觉心旷神怡,遂赐名“美水泉”。后来这里的水,成为隋唐两代皇宫专用。
这种事,其实用不着认真推究的,与当时的情境有关。就如同朱元璋当年要饭时,因为吃了碗烂菜叶子煮豆腐,就认为是天下的美味一样,想必在长安要找到这样一口甘冽醇甜的水井也不是难事。想必隋炀帝途经此处,一定是口渴难忍了,一喝此水,顿觉为天下至味,因此就要当地敬贡,这也是不足为奇的。想想,从甘泉拉到长安,这水经过长时间的置放,还能好喝么?但能作为皇宫专用,也足以说明这水是很醇美的。
有这样一眼泉,酿出的酒自然也就没得说了。
喝着这样的酒,不是一下子就有了隋炀帝的感觉了么?
喝酒必得要配上好菜吧。
甘泉的带把肘子就给你端上来了。
陕西的带把肘子有两处有名,一在大荔县,一在甘泉县。
其基本制作工艺是:将带脚爪的猪前肘刮洗干净,肘头朝外,肘把朝里,肘皮朝下放在砧板上,用刀在正中由肘头向肘把沿着腿骨将皮刨开,剔去脚骨两边的肉,底部骨与肉相连,使骨头露出,然后将两节腿骨由中间用刀背砸断,入汤锅煮至七成熟捞出,辗干,趁热用红酱油涂抹肉皮。取蒸盆,底放八角、桂皮等调料,再把骸骨用手掰断,不伤外皮,将肘皮朝下装入蒸盆,整成图形,撒入精盐,用消过毒的净纱布盖在肉上,再将甜面酱、葱、红豆腐乳、红着油、白酱油、姜、蒜等在纱布上抹开,上笼蒸熟蒸烂取出,揭去纱布,扣入盘中,拣去八角等调料,上桌时一看是一只浑全的肘子。其风味特点是肘肉酥烂不腻,肘皮胶粘,香醇味美。其富含蛋白质、钙质,下酒最好不过。
甘泉还因森林覆盖面大,散养得土鸡多,所以后来就又兴起一道名菜,叫大盘鸡。这种做法基本与新疆同,所以就不表它了。
还有道镇的干豆角黄米饭,现代人吃细粮多了,打牙祭的必吃之饭。
还有豆腐干,已经成了县域品牌特产。
喝完美水酒,品过带把肘子大盘鸡,再咥一碗干豆角黄米饭,这日子过得能不展么?
吃好喝好了,咱得了解一下甘泉的历史了。
雕阴,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战国时魏国的地名和城名,就在现在的甘泉县。
《鄜州志》载:雕阴,州北30里。河南为阴,山多雕穴,故名雕阴。战国魏置雕阴邑。秦置雕阴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置雕阴、直路二县。直路,即今富县直罗镇,因秦直道穿越境内而得名。
先解释一下中间的两个问题。
雕穴,应该指的是上面说的石崖窑。
直路,后来变成了直罗,大概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吧。
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魏国因为需要和齐国、楚国、赵国等诸侯国争霸中原,就在河西地区对秦国采取守势。这一年,魏国派大将龙贾率兵自今华县沿洛河北上至上郡(榆林鱼河堡),修筑了一道长城,并在雕阴(今甘泉县寺沟河)建造城池。在此基础上,魏国往该地区派出了10万精兵,以此应对秦国的进攻。当时,关中东部及黄河与洛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均属魏国辖地。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日渐强大了起来。公元前330年,即秦惠文王嬴驷八年,秦命公孙衍为统帅,出师伐魏。秦军直驱北上,至雕阴城下,爆发了雕阴之战。此战,魏国的10万大军全部参与其中。按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由此,在雕阴之战中,魏国将士根本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龙贾率领魏国的残兵左冲右杀向西南逃了不到数十里,也被秦国伏兵抓获。
这场战争打得展,斩首魏军八万人,黄河以西的十五城,尽归秦矣。
雕阴之战,是改变整个战国格局的一场战役,自此,虎狼之秦崛起,山东六国衰矣。
这场仗,打得真叫一个展烫。
甘泉的女人们,则是腰身细长,看起来格外的展。
我接触到的甘泉女人并不算多,但一个个都是身材修长,看上云极其舒展。她们无论个子高矮,却都腰身紧束,身材梢溜,让人想起来了两句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盈盈一握若无骨,
风吹袂裙戏蝶舞。
楚腰怎么跑到塞上秦地来了?这大约也与移民有关,与民族融合有关吧。
甘泉有一种传统民间歌舞,叫莲花灯。舞蹈者女手持莲花灯,男手持鱼纹灯,联合表演。想想这莲花,又怎么是北地的出产呢?这种舞蹈形式,又怎么会出现在北地呢?
莲花和鱼,花象征女性,鱼象征男性。而灯,又是太阳、光明的象征。在表演形式上,莲花灯分为“走灯”和“跑灯”两种。走灯为过街表演,跑灯为场地表演。女人为莲,男人为鱼,整个内容基本就是一个“鱼戏莲中”的场景。这应该是一种原始艺术,应该在上古或中古时代,有大量的南方难民涌入后,将此艺术带入的。再如陕北秧歌中的旱船表演,一定是从南方引入的,不可能是北方艺术。从女人的腰身和莲花灯看,甘泉满满的都是楚文化。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需要具体考证才行。
楚文化加晋文化加秦文化,成就了甘泉的展文化。
写到最后,要给你说一下甘泉的雨岔大峡谷。
因为这些年客居终南,每次从甘泉过都很匆忙,我还没有机会去逛这里。听说,在几亿万年前,陕北发生过强烈的地震,使其一座黄土大山中间劈开一条大裂缝,又经过几百年雨水冲刷,慢慢的形成这样一个大峡谷,都说它堪比美国的羚羊谷。听说,在这里玩美醉了,展得不是一点点。
期待以后能有个时间去逛逛这里,期待再喝一场美水酒,吃带把肘子,咥干豆角黄米饭,期待与甘泉的朋友再酣展一场。(何欣润)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