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南泥湾:陕北“好江南” 又换新容颜

2019-09-19 16:29:58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初秋的南泥湾,暖阳高挂在湛蓝的天空上,川道里的稻田翻着绿浪,稻穗又肥又壮,不时还有蜻蜓戏水,蛙鸣鼓吹,鸟雀四起……当“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的记者们走进延安南泥湾时,无不被南泥湾的田园美景所陶醉。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却是一片荒凉,是一个“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的“烂泥湾”。...

 

 各界新闻网讯( 记者 张姣姣) 初秋的南泥湾,暖阳高挂在湛蓝的天空上,川道里的稻田翻着绿浪,稻穗又肥又壮,不时还有蜻蜓戏水,蛙鸣鼓吹,鸟雀四起……当“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的记者们走进延安南泥湾时,无不被南泥湾的田园美景所陶醉。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却是一片荒凉,是一个“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的“烂泥湾”。

  屯垦南泥湾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袭和非生产人员的急剧增加,致使边区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困难。

  讲解员介绍,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一场以农业为主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迅速开展起来。1941年春,王震率三五九旅健儿们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枝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的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

  南泥湾垦区包括延安、延长、固临、富县、甘泉等各一部分,方圆有一百多平方公里。三五九旅一到南泥湾,就迅速掀起开荒生产热潮,南泥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兴旺景象。

  陕北“好江南”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昔日荒草丛生,沼泽遍地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布满山,南泥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讲解员说,三五九旅的战士们,用嘹亮的歌声唤醒沉睡百年的土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万亩良田。据统计,1941年,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蔬菜实现完全自给。到1943年,开荒达到10万多亩,产粮12000石,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奋斗目标,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000石,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军队向政府缴纳公粮的奇迹。

  此外,三五九旅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先后办起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和兵工厂等二十多家小型工厂,成立运输队和军人合作社。

  红色文化小镇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南泥湾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勤劳的双手,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60多年后的今天,拥有1万多人口的南泥湾镇,种植和养殖业蓬勃发展,红色旅游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南泥湾镇正在成为红色文化小镇。

  据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发展规划部吴雄介绍,目前,南泥湾开发区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理念,以大生产运动、军垦、农垦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红色教育、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和特色小镇为主导,建设集红色文化游、自然生态游、乡村农业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南泥湾旅游经济区。

  南泥湾景区空间规划以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为核心,以生态旅游发展带和特色产业发展带串联起西部红色旅游板块、南部森林生态板块等五大板块,形成“一心三镇、两带五区”的空间结构。吴雄表示,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总共有5.65平方公里,分三期进行建设,以南北两片区着力进行红色教育培训,建成后能达到同时接纳3000人培训规模,年接待可达10万人次以上。小镇结合天水蓝、稻林绿、头巾白、塬土黄、革命红五种色彩,形成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南泥湾打造5A级景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延安南泥湾 新容颜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