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现象在市场愈发凸显。LABUBU精灵玩偶等产品凭借独特设计和情感共鸣走红,线下排队盛况空前,线上二手市场溢价数倍。据悉,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更多的是为情感寄托、社交认同与自我表达。
情绪消费的盛行,离不开三大催化剂: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名人的放大效应,以及盲盒等玩法营造的惊喜感与稀缺性。消费者在购买中获得即时满足,品牌则实现快速成长。
情绪消费市场呈现热点切换快、产品迭代快、用户迁移快的特征。当新鲜感消退,当下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情绪按钮”出现,消费者往往迅速转向市场新宠。品牌若想避免昙花一现成为“过气网红”,必须从短期营销转向长期品牌建设,通过“慢功夫”打造品牌文化,与消费者建立深层情感链接。
推动情绪消费健康发展,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那么,如何在情绪消费的“快”浪潮中静下心来,用“慢功夫”打造难以被模仿的核心优势?以下4个方面值得关注。
深耕IP内涵,打造文化符号。一些经典IP之所以能历经数十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们通过持续的内容积累和价值传递,与一代又一代消费者建立了牢固的情感纽带。这让IP超越了简单的商品属性,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
营造社群文化,沉淀用户。情绪消费不仅关乎商品本身,还在于它激发的情感互动与心理满足。品牌应努力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粉丝共创、会员专属权益等方式,增强用户黏性,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自然提升。
坚守品质与创新,夯实产品质量。粗制滥造的产品,即便短期依靠营销获得关注,也难以赢得消费者长期信赖。品牌必须发扬工匠精神,在材质、工艺、设计等各环节精益求精,确保情绪价值与使用价值相得益彰。
拓展产业外延,构建IP生态。成功的IP往往具备强大的延展性,可以从单一品类拓展到服装、家居、文具、展览甚至主题乐园等多元领域。这不仅能丰富品牌盈利点,还能将IP文化影响力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这种“慢功夫”不是对效率的妥协,而是对品牌的坚守。通过时间的沉淀,以文化的深度、社群的温度、品质的高度和产业的广度,推动爆款实现长红。(屈晓东)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